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全局高度,深刻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反复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大省、种业大省,湖南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把种业创新融入“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推进,种业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1年4月22日,湖南省与农业农村部签署省部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协同保障体系
湖南对标国家现代种业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引领,加强谋篇布局,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搭建了推动种业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释放科研育种、良种繁育、企业主体、平台建设、管理服务创新活力。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签订省部共建种业创新高地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打造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推进重点领域种业创新、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现代种业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高效保护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
2020年11月2日,在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衡南试验示范基地一块被抽取测产的示范田里,工作人员进行机械化收割
——强化科技攻关,创新自主研发体系
湖南围绕种业创新重大基础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扎实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启动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与示范等15个重大科技专项,省级科技计划体系支持现代种业发展项目130余个,在超级稻分子育种、三高分子设计育种、镉低积累水稻新品种培育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1530.76公斤,再次刷新纪录;耐盐碱水稻品种“超优千号”亩产达802公斤,创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湖南省组建以产权为纽带的攻关联合体,杂交水稻育种与应用技术稳居国际领先地位,油菜育成全国第一个“双低”优质品种,油茶高抗性、磷高效和高光效新品种培育等均居全国领先水平,“湘村黑猪”被列为全国瘦肉型猪主导品种之一,鱼类远缘杂交和多倍体育种技术世界领先,辣椒3个骨干亲本成为全国育成品种最多的核心亲本。
2020年5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中信集团共建的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在长沙挂牌成立
——强化平台建设,创新产业支撑体系
湖南积极搭平台、引人才、扩基地,着力打通科研与生产链条,为种业发展升级注入新引擎,建设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分子育种、生物智能大数据共性技术中心基本建成,在作物优异基因挖掘及新品种选育方面启动20余项联合攻关。建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水稻种子资源共享平台、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共享平台。组建了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今年获批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
湖南省实施省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湖湘青年英才、湖湘高层次人才(团队)、博士后创新人才等计划,将种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与科研项目实施、创新平台建设有机结合,建设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队伍。目前湖南省种业领域拥有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少军、刘仲华等5名院士、3900多名科研人员。省南繁科研育种园(陵水)田间工程已建成,42家南繁单位入驻园区,现代化科研育种园区基本成型。累计争取中央投入5.38亿元,建设8个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4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繁基地,每年向省(境)外供种3000万公斤。
湖南组织了全省所有市县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在66家资源保护单位开展安全保护和鉴定评价;建有5个国家级地方猪资源场、1个国家级保护区,首个油茶国家级资源库和两系杂交种子园,全球资源最多的辣椒种质库。
——强化企业培育,创新生产经营体系
湖南在全国率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推动研发主体由科研院所向种子企业转变。采取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完善科研育种设施、开展科企合作等措施,加大研发投入、设立奖补专项、给予优惠政策,共同推动人才、资源、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结合的创新体系,支持隆平高科等企业开展种质创制、品种培育、产业化应用研究和国际技术转移,商业化育种规模及水平国内第一。建设43家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引导创新资源向园区聚集,将园区作为良种繁育和推广示范基地。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大型企业或投资公司并购、参股等进入种业,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行业布局。推动企业“联合出海”,鼓励企业在海外注册商标,打造国际品牌。全省拥有AAA级种业企业24家,占全国的20%。
相关单位就打好种业“翻身仗”进行签约
——强化产业监管,创新高效治理体系
湖南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种子管理处”,强化县级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水稻区试联合测产,着力构建理念先进、职能明确、制度健全的规范化种子管理体系。近5年,湖南种子抽样合格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违法案件年均下降10个百分点,种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种子行政许可事项回访满意率100%。取消种子生产许可小证,减少企业换证现场考察、资质认证等环节,推行网上预审制,开通品种绿色通道,完善品种审定标准,完成科研院所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事企脱钩”,充分释放种业发展活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