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关乎农村社会稳定,更关乎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昭化区太公镇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实践,着力打造具有太公特色的乡村治理样板。
今年以来,该镇围绕加快建设“千里嘉陵首善港城、千年蜀道宜居名城、绿色家居产业优城、诗意昭化幸福新城”新目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努力以“红色堡垒、绿色发展、蓝色乡风”的党建“三原色”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秀美画卷。
用好红色资源铸就堡垒连片“红”
昭化区太公红军山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00个全省36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今年来,太公镇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为“红色活力太公、绿色产业重镇”目标再添新动力。
构建红***格阵地。全镇成为“一张网”,村域变“网格”,村民变“网民”,“网格长”统筹各类资源,协同解决“网格”内事务,实现了“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管理服务网络。
组建红色志愿服务队。该镇坚持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相结合,组建红色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项目建设一线、群众家中,访民情、解民忧,做实功、重实效。实现政策、项目、资金、技术、培训、服务“六个到位”,集中解决一批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对回龙村、高照村、双庙村等合并村断头路、直连路约18.4公里进行硬化、加宽,便捷群众出行。在全镇13个村2个社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力以赴抓好脆桃卷叶病防治,邀请区农业专家开展技能培训3次。依托“邻里守望”项目动员党员对留守老人、儿童“一对一”服务,解决实际困难110余件。
提升“内在驱动力”激活生态发展“绿”
欣赏节目、品尝小吃、采摘猕猴桃……时针回拨到两个月前,8月27日,2021年第八届四川·昭化紫云猕猴桃采摘节在太公镇成功举办,喜迎八方来客。
该镇围绕四川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谋篇布局,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核桃、猕猴桃等产业,今年,2250余亩猕猴桃迎来了丰收。
“今年,我种植的3亩多猕猴桃初投产,产量达到3吨多,收入有4万元左右。”初尝猕猴桃产业带来的红利,太公镇太公岭村村民张华兰喜笑颜开。
近年来,该村通过搭建大棚、配套喷灌设施、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等举措,在有效防治溃疡病等病害的同时,极大减轻果农们的管理成本。今年,该村已有800余亩猕猴桃投产见效,带动当地种植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太公镇大力发展脆桃、剑门关土鸡、生猪等绿色产业,突破性发展肉牛羊养殖,绿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提升“政治领导力”守护乡风文明“蓝”
该镇始终把“坚持党建引领,带动乡风文明”作为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力,持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精神文明程度和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太公镇纪委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着力推进“廉洁家风”建设工作,以达到带动民风、促进党风的作用。
开展“进家门、唠家常、倡家风”活动。镇纪委工作人员走进相关重要岗位人员、村、社干部家门,和家属唠家常,引导家属增强廉洁意识,常吹耳边“廉洁风”。
“各位嘉宾听我言,党的政策我道来;十三五把小康建,十四五更不平凡……”近日,在太公镇一宴席上,知客张克清大声“唱”着自己编的“顺口溜”。
“要把党的政策宣传好,首先得自己‘吃透’。”张克清说,每次宣讲前都要先“充电”。除了学习统一编写的“土教材”,还通过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补充能量。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太公镇组建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组成“夕阳红”“知客”宣传队,通过开展志愿宣讲,不断推动思想道德风尚改变,进一步凝聚文明共识。
“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和谐美丽的统一,让太公镇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为加快建设诗意昭化幸福新城贡献太公力量。”太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巍表示。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