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今年粮食丰收对切实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保障供给、稳定物价,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市作为省级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如何实现抢收颗粒归仓、抢种满栽满插?记者近日走进田间地头,深入探访我市农业生产情况。
5月,我市各地小春作物迎来丰收,大春生产正有序进行。农民抓紧农时,趁着连日晴好的有利时机开镰收割,机械化插秧也如火如荼。
小春新品种助丰收
5月14日,记者走进旌阳区孝泉镇农鲤村4组,田间麦香四溢,遍地金黄,丰收的气息在田野间荡漾开来。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4台收割机正在麦浪里来回穿梭,十几分钟的时间,一大片小麦收割完毕。
江苏收割机服务队师傅张晓杉说,“每一年我们都会从江苏过来,沿途经过安徽、河南、陕西,到四川来收小麦。今年受疫情影响,刚开始担心过不来,后来疫情得到了控制,我们很顺利到了四川,下一站将到安徽,继续收割。”
农鲤众鑫种植专合社负责人杨兵告诉记者,合作社总共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植小麦,机械化“双抢”省时省力,每天能收300亩,效率高。
记者看到,田里小麦颗粒饱满。杨兵介绍,“这个绵麦902是绵阳农科院昨年才审定的新品种,这个小麦的千粒重是53克到56克。它比普通小麦的产量高,每亩产量大约530公斤左右,而且还抗病虫害、抗倒伏。”
据了解,这1200亩小麦收获完毕,将马上轮种水稻,确保大春生产不耽误。
水稻育秧采用新技术
在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记者看到,在无边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之中,呈现出一些新绿,有的地里已经种好了秧苗,有的地里机械化插秧正有序进行。
在一片实验田里,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立在田中,长势良好。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广汉市首次采用水稻钵体毯状苗育插秧技术,这是当前水稻生产的一项创新技术,采用简塑钵盘机械化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主要包括流水线机械化播种、暗化等环节,与普通毯状苗机插秧相比较,具有栽植不伤根、秧苗浅栽、稳产高产等优势。
“插秧的时候,一个个形状像计算机键盘一样的钵体毯状秧苗放到插秧机插植部上,插秧机就自动地将一格格秧苗分开,并均匀地插入水田中。” 广汉市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据了解,该技术结合了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的特点和优势,每亩可增产100多斤。今年广汉试验成功后,明年将在全域推广。
加强粮油基地建设
在旌阳区天元街道,农田里依然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油菜和小麦都在陆续收割。瑞丰农机专合社成员刘述明说,“我种了7亩油菜,今年产量每亩增加了六七十斤,价格增加了一百多元钱。”
“我们专合社今年播种小麦2200亩,现在收获面积30%左右,每亩的产量比去年增产40公斤左右,预计下半年再增加200亩播种面积。” 德阳白江农业专合社工作人员姜骥说。
旌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区油菜收割已逾九成,油菜亩产较去年有所增加。全区小麦收割已进入关键时期,即将收割完毕。预计小麦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今年全区大春计划扩种水稻、玉米、花生、大豆共计有17000亩,力争实现全年粮食播面稳中有增,确保粮食稳产保供。”
据了解,旌阳区在旌北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稻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片1个,面积1.8万亩。万亩示范片优良品种推广率达100%,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等节本增效技术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达100%,测土配方肥推广率达100%,万亩示范片实现水稻生产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为抓好小春收割、大春农业生产工作,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我市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农业技术服务下沉,做好农机调度和储备。截至5月13日,全市已收小春粮食作物64.44万亩,占应收的48.2%,快于去年同期12.5万亩。全市已播栽大春粮食作物86.97万亩,其中播栽玉米57.32万亩,水稻栽插24.18万亩。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