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进来”只是时间问题
由26万亩,迅速增长到1900多万亩,今年,美国先锋公司的玉米新品种“先玉335”在我国玉米主产区热销。外资将威胁中国粮食安全再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已引起相关部门警觉,下一步,会将有系列措施出台予以遏制。
我省外资企业开始频频与科研院所接洽,欲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进一步吸纳湖北种子资源。对于来势汹汹的外资企业,我省种子企业能有多强的抵抗力?这是否又是新一轮的粮食安全威胁?中国种业将走向何方?今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中国种业走向何方》专题。
继山东、甘肃龙头种业被外资合并后,最近,湖北种业市场也开始出现外资身影。拜尔、先锋等跨国种子集团来汉密探市场频率加快,业内人士称,湖北或将成为外资争夺的下一个目标市场。
蔬菜种子市场外资占四成
最近一个月,胡凯(化名)很忙碌,先后有近10家不同外资种子企业代表来汉找他做中介。“要么找机构合作研发农产品种子新品种,要么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生产基地,进行种子的批量生产。
胡凯表示,“先玉335”在东北各省大面积推广后,外资企业开始瞄准湖北市场。另一知情人士也介绍,美国先锋、拜尔等大型跨国集团频频在全国各地寻找合作对象,湖北是他们争抢的重点市场。
其实,早在这些企业密谋之前,“洋种子”已在湖北有所布局。
湖北省种子集团董事长袁国保回忆,2000年,美国的西芹、韩国的白玉春萝卜、日本的甘蓝、以色列的番茄、荷兰的花卉等蔬菜、花卉品种就已在湖北种植,产品多达上百种。一业内人士也透露,目前,在湖北蔬菜市场,“洋种子”占比近四成。
袁国保还表示,湖北种子市场历史上,曾有过“洋”棉花种子。他介绍,1992年,美国研制出抗虫棉种子,随后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占据全国市场份额达95%以上。而到1995年,中国“抗虫棉”之父——中国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专家郭三堆的转基因植株培育成功后,国产棉种子也开始在湖北推广。随后,国产种子反噬湖北种子市场,“洋种子”几乎全部被击退。目前,在粮棉油行业,由外资研制的种子品种几乎没有。
打的是一种迂回战
如今,外资企业卷土重来。一业内人士表示, 粮棉油等大田作物种业不对外资开放,这一政策底线一直未现松动。于是,外资企业开始打擦边球,或与科研院所合作,或并购国内知名企业,迂回进攻。
该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种业资源优势几乎全部掌握在科研院所,而要打破这种政策造成的市场瓶颈,与科研院所合作就是一种途径。
此外,并购国内行业巨头也是另一种办法。在全国市场,早在2002年末,美国先锋公司与我国最大玉米制种企业——山东登海种业成立了合资公司。2006年,又与甘肃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敦煌种业——先锋海外有限公司。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国利马格兰种子公司通过旗下VHK公司,也已与湖南隆平高科第一大股东,长沙新大新集团合作,成立长沙新大新威迈农业有限公司。有业内人士称,其最大意图是隐性涉足中国水稻种子市场。
胡凯预测,虽然当前市场份额不大,但外资“打进来”,只是时间问题。
本报记者 陈红霞
记者观察
“打进来”未尝不是好事
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发芽率高、产量大,自会花钱买单。从企业角度来说,产品质量好,品质好,能被市场接受,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价值。然而,食用油市场丧失话语权,让众多相关部门警觉。在这种悲观的观点看来,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国的衣食住行将全部被国外企业垄断。因此,当前的市场也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然而,如一种子企业负责人表示,国外的产品先进,其进入市场能带来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优质的企业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标榜作用,这是好事。此外,对外资企业“去粗取精”后,国产棉曾是一个反攻成功的案例。但如何把握吸取经验后,再予以反攻的尺度,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本报记者 陈红霞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