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召开的全省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传递出这样一组声音:清理“空壳类”事业单位;继续保持全省事业单位编制“零增长”;今后吉林省事业单位编制将采取实名制……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组合拳”在2009年年末砸向“事业单位编制改革”。
吉林省事业编制
两年少增万余人
会议上,省编办主任浦生林对2009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在过去的一年,省政府工作机构精简19%,部门领导职数精简16.7%,内设机构精简5.6%,行政编制精简3.6%;市(州)政府工作机构精简11.5%,部门领导职数精简1.7%,内设机构精简4.4%;县(市、区)政府工作机构精简8.6%,部门领导职数精简1.5%,内设机构精简4.1%。市县政府工作机构行政编制未突破原核定数额。
从2008年至今的两年来,吉林省行政事业编制持续“零增长”,全省共收回事业编制6970名,其中省直收回编制2167名,清理“空壳类”事业单位125个,首批下文撤销40个,收回事业编制504名。其中全额事业单位编制181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323名。根据各地统计,今年全省各级部门报文申请增加机构1449个、编制17988名,经各级编办严格把关,没有新增编制,从现有编制总量中调剂解决了3198名。根据每年编制净增数测算,近两年,吉林省可少增加事业编制一万余名,为吉林省财政节省大笔人员经费。
清理回收的编制
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
对于明年的工作安排,浦生林透露,吉林省明年要继续停止审批自收自支事业机构和编制;市县两级凡是新增事业编制必须先报省里审核同意;省编办将研究提出“零增长”前提下的空编管理办法,建议从全省现有事业编制中留出10%的编制,由各级编办根据需求统一调配使用。
这部分留出的编制将如何使用呢?浦生林进一步解释,根据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吉林省要建立机动事业编制管理使用制度,及时提供编制保障,为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清理回收的编制要作为机动编制,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
超编单位全面整改
整改期间停进新人
12月18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编委主任王儒林听取了省编办的工作汇报,对做好2010年全省机构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坚定不移地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机构编制‘零增长’的各项要求,从严从紧管理机构编制,大力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创新管理制度,建设、管理、使用好‘全省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切实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批示完全切中下一步我省机构编制工作的命脉。
浦生林表示,吉林省已清理省直空壳单位100多家,还有40%的事业单位未登记法人。省编办将加强对超编事业单位和未登记事业单位的管理,对超编单位提出具体整改意见,督促未登记事业单位抓紧履行登记义务。实行多策并举,整改期间停止新进人员,为下一步搞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造条件。
通过编制调整
增加街道办编制
另外,吉林省要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重点研究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区、工业集中区等开发承载大项目机构的领导职数配备、中层领导干部编制等问题。逐步解决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住房交通管理等方面编制紧缺的矛盾,要通过编制调整,尽快解决增加街道办事处等急需的编制问题。
吉林省事业编制
将采取终身编号制
“我省将集中一年时间,在全省县(市、区)组织开展行政事业编制核查工作,为推行编制实名制奠定基础。”浦生林介绍,省编办正在抓紧研制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电子实名制”管理软件,在全省范围推广实施,逐步实行全省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证”管理制度,探索一人一证、终身编号、动态管理、网上运行的管理模式。在办理编制登记、人员调动、工资调整等相关手续时凭证办理,从源头上解决编制统计数据不准确、编制数据与财政数据不统一、“吃空饷”等问题。
明年出台事业单位
编制改革试点措施
“我省可以挑选一些人员较少的事业单位进行编制改革试点。”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竺延风在会上建议,由于吉林省事业单位存在“有钱养人,没钱办事”等现象,有编制的人员存在效率低下的作风,很多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反而是由非编制人员完成的。
根据省编办的统计,目前省直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每年人均支出约5-6万元,市县级事业单位每年人均支出也要3万元左右。这样的开销如果雇用非编制人员几乎可以满足2-3人的开销。鉴于此,竺延风提出,在事业单位试点,可以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采取奖惩机制,或减少人员,从而增加人均收入,提高工作效率。明年,吉林省将出台试点相关意见措施。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