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目前农垦有国有农场1700多个,大部分处于粮食主产区和核心区,很多分布在边境线上,不少还位于江河流域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等生态脆弱区,不仅肩负着屯垦戍边的重要职责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能,更是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历史使命,也是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站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对农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进一步明晰农垦发展定位和改革方向。
一、农垦发展大致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开拓创建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66年。这一时期,中央政府调动军队力量大力发展农业,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建设。1956年,国家成立农垦部。1957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国营农场工作会,明确了农垦部的基本任务——扩大农场规模,加大支援农业合作社的力度,加快资本积累,扩充储备干部。到1966年,全国范围内建成国营农场1958个,拥有耕地面积3454千公顷,粮豆、棉花、干胶总产量快速增长,农垦成为农业生产的“国家队”和“排头兵”,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也面临资金、管理等方面问题。
第二阶段是曲折发展期,是从1967年到1978年。在特殊历史时期,农垦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垦管理机构被撤销,中央制定的关于农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无法贯彻实施,原有制度和经营模式也遭到破坏,农垦干部被下放从事与农场管理无关的劳动和工作。这一时期大批知识青年到农场,为农业生产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也带动了农场文化、技术、思想的转变。尽管农垦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但在工业企业的发展、农场人才的努力带动下,全国粮豆、橡胶、牛奶、肉类产量持续增长。
第三阶段是改革探索期,从1978年到80年代末。这一时期农垦发展以改革为主,从市场出发。农垦系统1978年试行农工商联合企业,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1979年开始,农垦企业实行独立财务核算,自负盈亏,调动了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主动性;1984年开始,推行场长、经理负责制,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1986年,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实现职工住房商品化,促进了农场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农垦系统在对外援助、利用外资、科技交流、合作经营等领域不断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很大转变,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第四阶段是全面推进期,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农垦经济发展最艰难的时期,经受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改革阵痛的严峻考验。1992年,农业部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农垦企业在干部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上的问题,建立竞争机制深化农垦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农垦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农垦对外开放尺度,农垦建立的“三资”企业从主要投资加工业向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延伸,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这一时期,通过艰难的机制创新和体制转型,农垦系统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需求和企业运行的现代企业体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第五阶段是现代化建设期,从2002年开始至今。进入21世纪,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农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实现农垦的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成为农垦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时期,农垦制度改革主要瞄准垦区的管理体制、农业经营体制,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改革。集团垦区加快对母公司和产业化专业公司的资源整合,将优质资源集中到主导产业上,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对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承包合同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公司等多种经营形式。通过兼并、破产、资产重组等方式整合优质资源,集中优势产业,推进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样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要求,新一轮农垦改革要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要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为改革目标。
二、农垦改革路径及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农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农垦积累和总结了经验,并通过实践加以运用、丰富和创新。
第一,农垦发展有明确的定位。适应市场需求,从农垦特点和实际出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垦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注重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事业的全面推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农垦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农垦发展以改革为动力。农垦改革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农垦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农垦改革经验呈现百花齐放特点,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特征,重点突破,集中发力,形成了很多典型经验和做法。例如,广东农垦大力推进集团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革,海南农垦推进集团公司直属企业整合重组,山东农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湖北农垦开展贫困农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三,农垦发展大力拓展空间,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区域,一方面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先进经营方式、管理经验等,增强农垦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投资,推进境外全产业链布局,充分发挥农垦在农业对外合作国家队、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了农垦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三、农垦未来建设的挑战
当前,农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有些重点工作遇到了瓶颈,目前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农垦改革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导致部分垦区改革推进力度不够、改革步子较慢。有些垦区因为农垦规模较小、在本省农业农村经济中占比不大,对于推进农垦改革的主动性不强。
深化农垦改革是中央确定的重大改革任务,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农垦改革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创新强垦增动力、协调惠垦补短板、绿色兴垦定方向、开放助垦拓空间、共享富垦谋福祉”为理念,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股权多元化”改革为主线,增强农垦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
作者卢琰,原文发表于《中国投资》(中英版)2019年第3、4期(合刊)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