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是非洲实现粮食安全和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中非农业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农机装备是中非农业合作最富潜力的领域之一。非洲急需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效率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我国农机产业发展也需要拓展外部空间、加快转型升级。本文基于中非农业合作、中非产能合作以及非洲农业发展的基本语境,分析中非农机装备合作的需求,梳理中非农机装备合作在农机农艺融合不充分、产品类型单一、售后服务网略缺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推动中非农机装备合作的对策建议,为促进中非农业合作尤其是推动中非农机装备产能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机装备,需求,对策,中非合作
一、引言
农业是非洲实现自主发展的战略基石,是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非洲大多数国家农业生产以分散的小农经营为主,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基本没有改变,资金、劳动、技术投入水平低下,农药、化肥、良种等生产要素也未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农机装备缺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且农机装备的推广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①][②],单位土地面积产出不足,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无法自给。而与此同时,非洲拥有约占全球十分之一的可耕地,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非洲大量尚未开发的土地资源不仅是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的基础保障,也是解决未来全球粮食需求的重要支撑。非盟的《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CAADP)强调,参与该发展计划的国家承诺将至少10%的政府预算用于农业部门,并通过多渠道解决非洲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善农业投资条件、打造开放式农业合作平台吸引外资、促进传统农业转型,逐步成为非洲国家加快农业发展的共识。
农业机械化是制约非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非盟(African Union)计划,非洲将在2025年实现“零饥饿”目标,到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这些目标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非盟(African Union)联合发布《可持续农业机械化:非洲框架文件》提出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目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成为目前非洲自力更生、消除饥饿的关键所在。然而,受生产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小农户分散经营等多因素限制,在过去半个世纪,非洲的农业机械化一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退,成为非洲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农业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利益交汇点[③]。近些年来,伴随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中国与非洲合作进入全面加速阶段,呈现出多领域、深层次和高质量发展态势,农业合作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在中国北京成功召开。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同非洲共同实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动”。产业促进行动明确提出,中国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④],为中非农业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中非农业投资、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产能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机装备是中非农业合作最富潜力的领域之一,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一定基础,但亟待加强研究、扩大合作规模。从非洲角度来看,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改变农业生产对人力和畜力的过度依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进而改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农机产业发展经历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之后,目前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中小马力农机产能过剩、同质竞争现象严重,需要提升发展质量、拓展外部空间、实现产能转移[⑤]。上世纪中叶,伴随农业援非的启动,中非农机装备合作应运而生,并以国企主导、设备援助为主要模式持续了半个世纪。新世纪以来,随着中非经贸合作的扩大,中非农机贸易形成规模,市场化主体不断丰富,民营企业逐渐活跃起来,中非农机装备合作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李有吉认为,对于开拓非洲农机市场,应该首先通过贸易的方式将产品输出到用户端,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产品,才能为投资找对产品和方向[⑥]。李平等认为,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但以小型农机产品为主,且出口市场较窄,中非农机产品贸易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开垦[⑦]。从目前来看,对于中非农机装备合作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其中对于中非农机装备合作的可行性以及中非农机装备贸易研究较多,但对于当前中非农机装备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较少。
本文基于中非农业合作、中非产能合作以及非洲农业发展的基本语境,分析中非农机装备合作的机遇和需求,结合国内农机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我国对非农机准备合作情况,梳理中非农机装备合作的条件、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中非农机装备合作的对策建议,为促进中非农业合作尤其是推动中非农机装备产能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二、中非农机装备合作的需求分析
从需求来看,中非农机装备合作,不仅是非洲农业发展的需求导向,同时,我国农机工业在经历黄金十年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也急需外部空间,进行产能合作,这为中非农机装备合作提供了双向机遇。
(一)非洲农业发展需求为中非农机合作创造了空间
非洲国家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但农机装备异常缺乏,农业机械化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发展农业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农业投资政策优惠,投资领域广泛。根据世界银行数据,非洲有60%的世界未耕种土地,以及农业部门数百万潜在的就业机会。但与此同时,非洲拖拉机的利用率仅为10%,且非洲仅有4%的耕地提供了人工灌溉。非洲大多数拖拉机为国外进口。非洲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是世界上最低的。南非、摩洛哥和突尼斯主导了非洲的新拖拉机销售市场,占据了非洲大陆每年总销售额的近一半。然而,超过80%的是不到100马力的两轮驱动的轻机械[⑧]。从耕地面积来看(表1),非洲国家独立以来,耕地面积呈现稳定上升态势,上世纪下半叶,随着多数非洲国家国内政局逐渐稳定,农业生产得以恢复,耕地面积扩张加快,进入新世纪以来,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需求更加强烈。但从总体来看,非洲农机体系的“产学研推用”都比较缺乏,不仅产品上高度依赖进口和援助,而且在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也进一步限制了农机装备的推广使用。
表1 非洲国家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公顷)
国别 |
1961 |
1970 |
1980 |
1990 |
2000 |
2010 |
2016 |
安哥拉 |
2670000 |
2900000 |
2900000 |
2900000 |
3000000 |
4100000 |
4900000 |
阿尔巴尼亚 |
432000 |
521000 |
585000 |
579000 |
578000 |
626000 |
620300 |
贝宁 |
920000 |
1200000 |
1500000 |
1615000 |
2380000 |
2540000 |
2700000 |
布基纳法索 |
2124000 |
2216000 |
2745000 |
3505000 |
3700000 |
6000000 |
6000000 |
博茨瓦纳 |
399000 |
400000 |
403000 |
420000 |
350000 |
259000 |
259600 |
中非共和国 |
1680000 |
1770000 |
1870000 |
1920000 |
1930000 |
1800000 |
1800000 |
科特迪瓦 |
1680000 |
1700000 |
1955000 |
2430000 |
2800000 |
2900000 |
2900000 |
喀麦隆 |
5000000 |
5400000 |
5910000 |
5940000 |
5960000 |
6200000 |
6200000 |
刚果(金) |
6400000 |
6440000 |
6620000 |
6670000 |
6700000 |
6800000 |
7100000 |
刚果(布) |
520000 |
520000 |
488000 |
479000 |
490000 |
510000 |
550000 |
科摩罗 |
65000 |
65000 |
65000 |
65000 |
65000 |
65000 |
65000 |
佛得角 |
38000 |
38000 |
38000 |
41000 |
44000 |
50000 |
50000 |
吉布提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600 |
2000 |
阿尔及利亚 |
6472000 |
6248000 |
6875000 |
7081000 |
7662000 |
7502000 |
7404200 |
埃塞俄比亚 |
— |
— |
— |
— |
10000000 |
14565000 |
15119000 |
加蓬 |
90000 |
180000 |
290000 |
295000 |
325000 |
325000 |
325000 |
加纳 |
1700000 |
1700000 |
1900000 |
2700000 |
3950000 |
4620000 |
4700000 |
几内亚 |
3520000 |
3329000 |
3091000 |
2853000 |
2149000 |
2900000 |
3100000 |
冈比亚 |
121000 |
130000 |
159000 |
187000 |
280000 |
450000 |
440000 |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
235000 |
245000 |
255000 |
250000 |
300000 |
300000 |
300000 |
赤道几内亚 |
110000 |
125000 |
130000 |
130000 |
130000 |
120000 |
120000 |
肯尼亚 |
3500000 |
3500000 |
3800000 |
4990000 |
4891000 |
5500000 |
5800000 |
利比里亚 |
378000 |
366000 |
371000 |
350000 |
400000 |
480000 |
500000 |
利比亚 |
1700000 |
1725000 |
1753000 |
1805000 |
1815000 |
1716000 |
1720000 |
莱索托 |
358000 |
368000 |
292000 |
317000 |
330000 |
322000 |
352000 |
摩洛哥 |
6590000 |
7076000 |
7530000 |
8707000 |
8767000 |
7729300 |
8130000 |
马达加斯加 |
1925000 |
2060000 |
2540000 |
2720000 |
2900000 |
3500000 |
3500000 |
马里 |
1638000 |
1718000 |
2010000 |
2053000 |
4468000 |
6261000 |
6411000 |
莫桑比克 |
2444000 |
2785000 |
2870000 |
3450000 |
3900000 |
5650000 |
5650000 |
毛里塔尼亚 |
267000 |
278000 |
210000 |
400000 |
488000 |
450000 |
450000 |
马拉维 |
1300000 |
1800000 |
1900000 |
2250000 |
2750000 |
3700000 |
3800000 |
纳米比亚 |
641000 |
650000 |
655000 |
660000 |
816000 |
800000 |
800000 |
尼日尔 |
11499000 |
11197000 |
10212000 |
11036000 |
13975000 |
15100000 |
16800000 |
尼日利亚 |
23676510 |
31880470 |
19603000 |
28174000 |
35000000 |
33000000 |
34000000 |
卢旺达 |
485000 |
522000 |
760000 |
880000 |
900000 |
1123920 |
1151700 |
苏丹 |
— |
— |
— |
— |
— |
— |
19823160 |
塞内加尔 |
2933000 |
3148000 |
3121000 |
3092000 |
3322000 |
3800000 |
3200000 |
塞拉利昂 |
355000 |
400000 |
450000 |
486000 |
490000 |
1580380 |
1584000 |
索马里 |
891000 |
936000 |
984000 |
1022000 |
1043000 |
1100000 |
1100000 |
南苏丹 |
— |
— |
— |
— |
— |
— |
—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1000 |
1000 |
1000 |
2000 |
6000 |
8500 |
8700 |
斯威士兰 |
124000 |
149000 |
183000 |
180000 |
178000 |
175000 |
175000 |
乍得 |
2897000 |
2897000 |
3137000 |
3273000 |
3600000 |
4500000 |
4900000 |
多哥 |
1800000 |
1800000 |
1950000 |
2100000 |
2500000 |
2460000 |
2650000 |
突尼斯 |
3100000 |
3193000 |
3191000 |
2909000 |
2864000 |
2823000 |
2900000 |
坦桑尼亚 |
5200000 |
7000000 |
8000000 |
9000000 |
8600000 |
11600000 |
13500000 |
乌干达 |
3150000 |
3780000 |
4080000 |
5000000 |
5300000 |
6750000 |
6900000 |
南非 |
12000000 |
12370000 |
12440000 |
12800000 |
13812000 |
12533000 |
12500000 |
赞比亚 |
2549000 |
2763000 |
2332000 |
2891000 |
2816000 |
3400000 |
3800000 |
津巴布韦 |
1885000 |
2335000 |
2505000 |
2910000 |
3600000 |
4000000 |
4000000 |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非洲农业生产以小农为主,给农机装备的使用和推广增加了困难。小农户经营分散、耕种土地面积有限且空间不集中,为规模化的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困难。小农户经济条件有限,难以购买和保有使用大型机械,限制了农机销售市场规模的增长。同时,非洲以小农为主的农业经营模式,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大型机械的使用,也会造成农业就业人员的失业的潜在可能,为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造成限制。以苏丹为例,苏丹农业大致可分为两个区域:灌区和雨养区。灌区主要位于尼罗河及其支流沿线,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历史上苏丹农业的主要产区,作物品种主要以规模化、机械化、商业化种植业为主;位于南部和西部的“雨养区”因无法得到水源灌溉,农业发展只能依靠自然降雨、“靠天吃饭”,主要依靠小农生产,发展水平极为低下。雨养区的农业可分为由大农场主和公司运营的半机械化农业和小农家庭经营的传统生存型农业。小农家庭经营的传统生存型雨养农业面积约为1800万费丹(1费丹=6.3亩),共生产了苏丹95%的谷子,38%的高梁,67%的花生和38%的芝麻。相较于拥有大面积耕地、良好机械化耕作条件、较强农资购买能力的大农户来说,小农在农业生产和家庭生计方面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能力,小农田间管理能力十分有限,导致草害十分严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农业生产力低下;产后收获、存储技术落后,农作物产后损失十分严重。由于小农户用仓储设施传统、落后,加上鼠害、虫害、不稳定的降雨影响,农作物产后损失严重,收获后损失率达到40%,进一步导致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诱发贫困。
(二)我国农机转型升级需要产能合作寻找外部空间
我国农机工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产能合作的窗口期。我国农业机械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形成了大中小型配套齐全的系列产品,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产业具备了很强的技术实力和相当的设计、生产能力,为农机装备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推动农机装备走出去,为目标国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能有效解决我国农业机械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通过推动农机装备在发展中国家走出去,最终可以实现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的转移、技术的转移到农业机械产业的转移,再到农业机械市场的转移。
国内农机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占有规模优势。从2005-2014年,这十年间农机行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在机械行业名列前茅,被称为农业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然而,与世界强国相比,我国农机行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附加值产品自给率低;产业集中度偏低,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信息化水平低,“两化”深度融合差距较大;节能、环保以及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国内农机产能过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亟需资源整合、配置与流动。在农机补贴实施十多年来,我国农机工业迅速膨胀,但不足之处在于,大量小型、低端产品充斥市场,低端农机产能过剩,导致近两年来价格战不断,陷入发展困境。因此,农机产业亟需通过实施走出去,积极融入国际农产行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技术合作提升研发水平。同时,通过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拓展外部发展空间,转移国内剩余产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国务院2018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加强农机装备研发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集团。推动先进农机技术及产品“走出去”,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非洲农业机械产品市场需求巨大,但非洲本土农业机械生产市场几近空白,这为中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鉴于非洲农业机械化目前的发展阶段,在非洲做农业机械业务,不只是包括我国传统的“犁、耙、播、收”的农业机械产品范畴,也包括柴油机、水泵、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以及发电机、农用手工工具类等。其中,非洲市场尤其对中国拖拉机、耕作机械(犁、圆盘耙等)、种植机械(播种机)、植保机械(喷药机和施肥机)和收获机械(收割机)等的需求旺盛。
三、当前中非农机装备合作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伴随我国援非工作的开展,农机装备援助成为物资援助的重要形式,成为中非农机装备合作的最早阶段。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快,进出口贸易不断放开,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对非农机出口逐渐涌现。新世纪以来,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非农业合作的发展,赋予了中非农机装备合作更多的内涵,农机装备贸易、援助、投资等同步发展,形式不断丰富。从目前合作情况来看,中非农机装备合作依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生产环节:农机农艺融合不充分限制了产品使用效果
农机装备供需信息不充分,导致农机农艺融合出现问题。一方面,很多企业受到自身规模、研发能力限制,针对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特点、农机需求特征研究不足,不了解对应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的关键问题,研发、出口的产品不能适应当地的特征,打不开市场。多数非洲国家地处热带,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为农机作业条件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国内的一些农机企业缺乏对当地农情和农艺需求的深入调研,仅仅是通过贸易的形式将产品进行输出,导致产品无法适应当地条件,农机与农艺需求不配套。另一方面,在农机装备合作过程中,特定非洲国别或区域的农机需求规模大、种类多,但因拖拉机厂、农具厂、收获机厂等生产企业受单一领域局限,各安一隅,关注于短期交易价值,在销售过程中厂商如同“盲人摸象”只能看到用户需求的局部,不能全局的为用户考虑农机最佳配置方案。导致用户新、老机具不匹配,采购机具间也不能很好匹配,影响使用功能和效果,导致目标国家对我国农机质量形成诟病。
(二)产业链环节:类型单一不能满足非洲农业全产业发展需求
目前中非农机装备合作的产品领域还较为有限,更多地局限于动力机械和常规设备,对于非洲农产品加工、收储等产业链环节的关注不够。实际上,农产品加工水平低是影响非洲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如稻米加工、木薯加工、腰果加工等。此外,多数非洲国家气候炎热,农产品收储设施缺乏,产后损失大,对于粮食烘干设备、仓储设备的需求量也很大。
(三)市场环节:小农购买力和保有能力有限
小农户作业是当前非洲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其购买能力有限,难以用国内成熟的农机市场体系进行简单考量。首先,小农户购买能力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经营规模的绝对量限制,不可能购置大型成套的现代化农机具,甚至中小马力的农机具,很多小农户也难以靠自身经济条件进行负担。其次,农业作业的季节性强,多数非洲国家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旱季期间农业(尤其是雨养农业)处于停滞阶段,农机装备大量闲置,降低了机械的使用效率。另外,农机装备的使用,还需要额外负担大量的配套耗材(如机油),这也大大增加了小农户的成本。
(四)服务环节:售后服务网络缺乏影响农机产品信誉
农机售后的维修及技术服务支撑缺位。有别于普通消费商品,农机是生产工具,其技术培训、维护保养和配件流通体系与机械本身同等重要是不可分离的。长期以来,我国农机的出口沿续了传统小商品走出去的模式,即中间进出口贸易公司在我国农机出口扮演主力军,单笔交单、收汇即交易结束,轻视售前售后和整体化服务,农机的生产工具属性所必要的服务价值往往被忽略。一个微小的配部件的缺失且当地无法采购或替代,使整台机械“趴窝”几个月、几年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技术培训的缺位,常常因操作不当或疏于维护引起农机故障耽误生产农时的现象时有发生。无法满足或缺少售后维护技术服务和配件保障,是导致客户对中国农机的信心丧失和形象受损的最主要原因。在一些非洲国家(如苏丹、莫桑比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农机产品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市场,比中国农机产品在当地更有竞争力。
(五)管理环节:政策支持与监督缺乏限制了中非农机市场规范化发展
从目前的来看,中非农机装备合作还面临来自管理环节的一些问题。从国内来看,农机购置补贴已经实施多年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做法,但对于境外农机使用而言,没有稳定的补贴政策,一些在非洲开展农业投资的企业在购买农机时,无法享受国内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非洲农机市场潜力巨大,国内企业都将之视为战略重点,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管措施,一些非生产企业通过***或贸易渠道实现了产品输出,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影响市场形象。
四、中非农机装备合作对策建议
无论是从非洲农业发展需求来看,还是我国农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来看,在整个中非合作的大背景下,中非农机装备合作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于中非农机装备合作而言,要从中国发展和非洲需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一)加强研发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加快有针对性的研发,解决农机区域适应性的问题。深入分析重点目标区域的农业生产情况与农艺特点,针对技术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攻关,加强针对性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实用解决方案,有效解决农机的区域适应性问题。同时,将农机装备走出去与我国境外大型农业投资合作项目相结合,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要求,配备合理的成套农机产品与服务。在有市场空间但生产能力不足的国家,建立中小型农机试验示范基地,研发适合生产需求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的耕种收系列农机装备。
(二)关注非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丰富产品类型
从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视角去审视非洲农业发展问题,从产前、产中、产后等相关环节更加全面地开展配套产品研发,提供解决方案,满足非洲对于农产品加工、产品收储、冷链运输等方面的需求,减少农产品损失,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加强对特定领域农机市场研发、生产与服务,如利用畜牧机械标准化、易推广特点,丰富产品类型,加快标准成套产品输出。
(三)开展农机租赁有效破解市场约束问题
多种方式相结合,多种措施相配套,提升当地农机购买力。积极探索利用我援助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国际组织赠款等形式,形成配套措施,通过银行担保,提供农机生产服务(如进行农机租赁),通过用户产品进行抵扣,从而有效解决当地农机购买力不足问题。
(四)做好售后服务确保中国农机品牌信誉
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在农机装备走出去重点区域(国别)建设境外农机培训维修服务中心。主要目的是确保我国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和宣传,提升保障能力。在资金方面,由国家政策资金和多家中方企业联合体筹资共同构成,通过援投贷保结合、与基金成立合资公司联合运营等方式进行建设。在运行模式方面,政府利用培训维修服务中心,开展当地农机管理、技术和使用人员培训,提升目标国技术水平,增进目标国对农机产品的认知,推动农机装备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的转移。企业联合体利用培训维修服务中心,针对目标国机型设置备件库和维修站,提升农机装备维修服务保障能力,同时针对当地农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五)加强管理引导促进中非农机装备合作规范发展
强化政策和市场引导,激发农机企业走出去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强化政策设计,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境外延伸等试点规模,并探讨作为政策固定下来,并不断完善形成农机装备走出去政策保障体系;同时,在做好市场监管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配置资源作用,发挥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激发农机企业参与走出去的内生动力。
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农机装备走出去联盟,实现产学研合作,形成合力,为资源整合形成引领作用。在销售方面,针对联盟,搭建针对全球或局部区域的网络平台,实现产品与销售信息的共享。提供国际化农机展示平台,建设海外农机展示园,让海外客户了解中国农机。建立行业信誉评价体系,推动农机装备出口企业实施产品认证,对农机装备走出去形成硬约束,提升农机装备走出去门槛,减少同质化竞争。
五、结论与讨论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未来,是实现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要素。非洲农业发展的情况异常复杂,但农业机械化是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成为目前非洲自力更生、消除饥饿的关键所在。中国国内农机产业发展经历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之后,目前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需要寻找外部发展空间。因此,中非农机装备合作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目前来看,中非农机装备合作虽然已经拥有一定的基础,但目前的合作还以贸易和产品合作为主,在生产、产业链、市场主体、售后服务和管理监督约束方面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未来,中非农机装备合作要跳出产品服务的局限,立足于中非合作和中非双方需求,加强研发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关注非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丰富产品类型,开展农机租赁有效破解市场约束问题,做好售后服务确保中国农机品牌信誉,加强管理引导促进中非农机装备合作规范化,实现中非农机装备合作高质量发展。
[①] Nazaire Houssou, Collins Asante-Addo, Xinshen Diao, Shashidara Kolavalli, “Big tractors, but small farms: Tractor hiring services as a farmer-owner’s response to an under-develope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rket”,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39, 2015.4.
[②] Hiroyuki Takeshima, Yanyan Liu, Determinan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doption intensities in Ghana,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Project Note 05, 2019.6
[③]韩长赋. 《推动中非农业合作再上新台阶》,《世界农业》2018年第9期,第4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内容解读”,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809/20180902788421.shtml
[⑤] 周应恒,蒋奇,胡凌啸,“我国供给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吗?——基于中国农机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年第38卷第5期,第801页。
[⑥] 李有吉,“开拓非洲农机市场应先贸易后投资”,中国投资,2019年第2期,第3页。
[⑦] 李平,黄维,王维薇,“中非农业机械产品贸易可行策略分析”,“中国农机化学报”,第2017年第38卷第12期,第91页。
[⑧] 中非贸易研究中心:《非洲机电设备——农业机械》市场分析报告,2017年7月。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