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上海市崇明区“绿色田园”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优质核心农场,提升规模农场科技水平,推动崇明绿色农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今年,区农业农村委开展百千农场工程建设,派驻农业技术人员入驻规模农场,推进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及示范。现今,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5月,区农业农村委召开百千农场工程建设工作部署会议,正式拉开我区百千农场工程建设工作序幕。
本次百千农场工程建设依托市科研院校、区科创中心、田间学校国内外专家资源和区、镇两级农技人员,建立市区镇三级技术指导服务体系,为确保技术人员与农场精准对接,各条线科学遴选了221名农业技术人员至全区918家规模农场(其中100家为核心农场),覆盖了全区100亩以上水稻、蔬菜基地,80亩以上林果基地,30亩以上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和规划保留畜牧养殖场。通过入场指导、电话、微信、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目前各条线共累计开展入场服务12285余人次,发放相关技术资料9189余份。
技术人员深入农场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做到了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一站式服务,特别是在夏季长期高温天气、台风等灾害天气来临前主动联系农场,及时了解各农场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技术需求以及发展瓶颈,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实现了技术与需求精准对接。
以创新服务提升农场产值和效益
百千农场工程建设技术指导以“常驻+日常+个性化”的创新服务方式,派驻技术人员扎根基地,做到科技力量下沉、管理下沉和服务下沉,深入了解掌握农场生产需求,针对农场的特点开展精准高效的技术指导。
针对水稻“两无化”杂草防除人工成本高的难题,技术指导员在万禾、泛信两个农场探索研究稻田机插覆膜除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覆膜后杂草控制时间在40~45天左右,综合防效在65.3%~75.1%之间,能有效降低田间杂草的危害,同时减少了农场的劳动力成本。
为扎实推进蔬菜“两无化”生产,蔬菜站聘请上海交通大学、市农科院、市农技中心等技术力量组成专家团队,制订6个蔬菜“两无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农业技术人员通过科学指导农场主施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农场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结构得到有效改善,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提高蔬菜品质,提升了农场生产效益。
以提升品质打造崇明区域公共品牌
农场对产品的观念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围绕崇明优质的农产品,合力打造崇明区域公共品牌。
林果条线的技术指导员鼓励和引导农场加入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努力打造 “崇明金沙橘”和“崇明翠冠梨”区域公共品牌,有效提升翠冠梨和金沙橘在市场的影响力和附加值,经初步尝试,“崇明金沙橘”和“崇明翠冠梨”品牌化宣传初显成效,市场营销取得较好成绩,崇明果品品牌形象得到大幅度提升,黄桃、梨等优质水果在全国、市级的评优推介活动中多次获奖。
在畜牧上,古宗白山羊合作社在技术入场指导下,努力打造崇明白山羊品牌,被授权许可使用崇明白山羊地理标志,获得市级示范合作社和博士农场称号。
以树立典型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在入场指导工作推进中,技术人员积极指导农场选择主导品种,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综合应用主推技术,树立典型示范农场,提高示范农场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在畜牧上,示范畜禽场在畜禽产品质量和生产实绩上有了质的提升,畜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得到了有效遏制。农场把“防重于治”摆在生产高度位置,在生产源头高标准严要求,有效保障了畜禽产品质量,未发生过任何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水产技术人员组织带领农户61余人次到崇东水产合作社和瑞钵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等示范农场进行考察学习,邀请示范农场负责人介绍采用生态方式治理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工艺,通过建设农田退水、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工程,实现污染零排放,显著改善周边水域的生态环境。农户表示通过参观学习,对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全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工作的全面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学技术与生产经验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技术推广效应。
2019年百千农场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0年我们将在2019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对示范农场进行调整,在确保示范农场增效和增收的同时,能够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同时面对农场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将邀请市、区级专家对科技人员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智慧农业、沟通能力、营销策略等,全方位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针对镇级技术人员知识面薄弱的问题,加强区、镇级与科研院校专家技术交流,通过面对面的技术带教,以更快、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提升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