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为牵挂的事。面对战“疫”战“贫”加试题,如何啃下硬骨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重要议题。(选自共产党员网)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忽略人的能力大小,自然条件差是重要原因之一,凡是山清水秀之地,发展必不会太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克服自然条件实现脱贫致富,需要基础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知识投入等方方面面的扶持,授人以渔当属产业扶贫,“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这次在山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再次聚焦产业扶贫,点赞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草”。但是,没有哪一个贫困地区可以拍胸脯说自己已经有了扶贫产业就已经实现脱贫,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仅仅依靠暂时的产业发展,甚至是效仿其他地区的产业,是不能保证久兴不衰的,仍需要长久战略逐步实现壮大。
产业扶贫长久战略贵在精准,如何实现贫困地区长远脱贫,就是要找出一条属于当地自己的脱贫产业。柞水县有柞水县的办法,云州区有云州区的思路,各地开展产业扶贫关键就是因地制宜,要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质化。全国各地,扶贫产业不计其数,但失败的案例也不乏其中。要避免简单效仿的发展思路,即便扶贫产业都是一样的,同样的扶贫产业也不都是能实现一样的经济效益的,还要有长久战略,要规划好长久发展途径,制定好长远的攻坚克难的方式方法,将军不打无准备的仗,有了产业发展的长久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就一定能如期实现。(向卫)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