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文聚
我国东北黑土区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4和1/3,在我国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从开垦至今,东北地区黑土地的土壤水蚀风蚀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耕作层板结硬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现代化技术体系应用还存在重农业生产效率、轻耕地资源保育等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现实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下,做到“藏粮于技”相对容易一些,但若耕地出了问题,就无地可以施技。从这个角度来讲,“藏粮于地”是“藏粮于技”的前提和基础。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既要“藏粮于地”,又要科学施技,最终形成“既施技又养地”的良性循环。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高强度开发,如铧式犁翻耕产生的犁底层变厚、变硬、上移、水土流失等,黑土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了50%~60%,土层平均厚度由50厘米~60厘米下降到30厘米左右,土壤潜在生产力降低了20%以上,而且仍在以年均5‰的速率下降。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重用轻养”,庄稼收获后,大量秸秆被焚烧或者挪出农田,土壤有机质大幅度下降,变得越来越“瘦”。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再过几十年,东北粮食主产区作物生产的优质土地资源将不复存在,要想取得现阶段的粮食产量或要保持一定的增产,将会需要更多的灌溉水与肥料资源的投入,这将引起更严重的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就失去了基础保障。
世界各地丰富的案例和科学数据表明,免耕少耕、多样性轮作、农作物覆盖等保护性耕作能够取得突出成效,回应了“有机农业养活不了世界”的质疑,肯定了发展保护性农业可以实现多赢的前景。我国对保护性耕作技术20多年的研究也表明,这项技术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
因此,在东北黑土地保护这件事上,资源生态安全保护是根本,资源保护性利用是手段,实施保护性耕作势在必行。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突破,还需要机具、农艺技术甚至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应该循序渐进,先试验、示范,再培训、推广,切勿盲目冒进。
不容否认,我国的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耕地过度开发利用与粗放利用并存。东北农区黑土地退化等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对耕地资源实行源头严保、过程严控、后果严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注:郧文聚为我校土地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年5月15日第561期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