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美丽乡村变身绿色富矿
住“乡土味”注入新元素
江宁静谧的冬日,汤家家温泉村依旧人声鼎沸;春风拂过,世凹的桃花争相绽放;荷下蛙鸣,山水环绕间的石塘、黄龙岘成为消暑的好去处;稻浪翻滚之时,到马场山策马驰骋,或是在杏花村享受秋收的喜悦,都别有乐趣。一年四季里,江宁美丽乡村都有独特的风景。
2014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4中国美丽田园、2014中国最美村镇……是怎样的精雕细琢,才让这些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如今的“美丽乡村”,频频摘得大奖,并吸引百万游客慕名而来?
留住青山绿水,守住“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宁区坚持这一发展理念,提出了3个“500平方公里”空间布局,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那么,如何建设才能凸显乡村的美丽呢?“按照星级旅游景点的标准打造,但又要保留村庄最质朴的‘乡土味’。”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美丽乡村建设改造中,我区反对大拆大建,既节约建设成本,也最大限度保留各村的自然风貌。
“政府把村里的整体环境整治了一番,拆掉了废旧猪圈,为河塘清淤,但各家的内部的装修都由自己完成。”谷里大塘金水岸别苑的老板金韦说,他在客厅中放置了几张老式的木桌椅,门口还保留了一块小菜地,一切都宛如以前的农家小院,“最主要的是,我家留下了土灶,做出的农家菜都是原汁原味的,客人进来看到后都愿意留下吃饭。”
一村一品,用特色景致招揽游客
“周村不仅拥有牛首烟岚的自然风光,还有牛首佛教文化、岳飞抗金文化、郑和航海文化,以及当地老百姓流传上百年、上千年的民俗文化等文化瑰宝。在美丽乡村打造中,我们融入了这些文化因子。”日前,谷里街道周村以其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荣获“2014中国最美村镇”人文环境奖,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们还将配合牛首山风景区建设,在对整体环境提档升级的同时,从素食文化入手,进行新的开发挖掘。”
各具特色是美丽乡村长期吸引游客的关键。为了坚持一村一品,我区从乡村选择及规划设计上就费了一番功夫,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隐藏在青山翠竹间的王氏宗祠,淹没在桃花林间的金戈铁马……经过专家的定制设计,一个个工笔细描的新村庄跃然纸上。据介绍,目前,以“金花村”为代表的一批美丽乡村不论从建筑风格,或是风土人情上都独具个性元素,“以世凹桃源为例,主打春牛首文化和佛教文化两张名片,而汤山七坊则侧重挖掘‘七坊’传统民间工艺和历史传说遗迹,独树以‘农耕文化体验游’为特色的农俗体验示范村。”
政府搭台,村民“唱戏”
建设美丽乡村,其核心就是解决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问题。“国庆期间,黄龙大茶馆里连站的位置都没有了。村里环境变好了,来玩的人多了,年轻人也都愿意回来了。”黄龙岘村的一位农家乐经营户乐呵呵地说道。据了解,今年国庆节期间,黄龙岘共接待游客11万人次,实现景区综合收入250万元,其中,村民经营总收入占景区综合收入90%,而村民经营的农家乐的收入达200万元。江宁街道牌坊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还将结合“千百工程”,加快推进重点村改造,完善配套建设,带动黄龙岘周边村庄发展农家乐,实现连片发展,让更多老百姓获益。”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政府部门也由最初的主导投资到引入国有、民企等资金,实现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引入多元化资本有利于激发美丽乡村的发展活力。”据介绍,如黄龙岘村是由国资参与打造;石塘村则引入混合所有制,由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同投资,“现在,政府部门更多地承担村庄规划、基础建设及从业人员培训等工作,引导多元的资本力量良性竞争,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休闲农业发展。”(供稿:江宁区发改局)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