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话题
【储藏】马铃薯储藏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时间:2017-09-14 01:19:08来源:作者:

文刚论薯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鲜薯贮藏数量迅猛增加,贮藏周期进一步延长。但贮藏中经常受到马铃薯干腐病、环腐病、软腐病、晚疫病、湿腐病、坏疽病、枯萎病、粉红芽眼病及黑心病等真细菌病害和生理病害的为害而造成重大损失。导致食用、加工和用种质量下降,这些病害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发生,轻者导致薯块零星腐烂,重者引起烂窖,造成较大的损失。受马铃薯储藏病害的影响,一般损失率约8%~20%,重灾高达50%左右,因此,做好马铃薯贮藏期病害防治至关重要。

一、病害种类及症状特点

马铃薯贮藏期病害病原不同,类别不一,发病的症状特点也不一致。普遍发生的病害主要有6种,真菌性病害:干腐病、晚疫病、湿腐病和坏疽病;细菌性病害:环腐病、软腐病。其中晚疫病在贮藏中前期表现极为明显,干腐病在贮藏中后期表现较为突出,这两种病害是马铃薯贮藏期间的主要病害。

干腐病:真菌性病害,开始时薯块表皮局部颜色发暗、变褐色,以后病部略微凹陷,逐渐形成褶叠,呈同心环纹状皱缩,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后期薯块内部变褐色,常呈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最后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缩、干腐,变轻、变硬。

晚疫病:真菌性病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微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面扩大或烂掉。

软腐病:细菌性病害,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发病初期薯块皮孔受侵染后表面出现轻微凹陷的病斑,淡褐色至褐色,病斑呈圆形水渍状,很快颜色变深、变暗,薯块内部逐渐软腐;条件适宜时,病薯很快腐烂,发出恶臭;干燥后薯块呈灰白色粉渣状。

环腐病:细菌性病害,初时薯块表面无明显症状,贮藏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明显,皮色稍暗,有时芽眼发黑,有的表面龟裂;剖切病薯块,可见维管束呈乳黄色或黄褐色的环状区域,重者可连成一圈;以手挤压,沿黄色维管束部分溢出乳黄色黏液(菌浓);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于分离。

湿腐病:真菌性病害,病菌从薯块伤口侵入,初感染时病斑呈褐色或棕灰色水浸状,当病害扩展时,薯块肿大,薯肉组织呈黑色或灰白色水孔状,用手挤压病薯,皮层开裂,并溢出大量液体,颜色较深无臭味。

坏疽病:真菌性病害,储藏期间薯块上初期多在伤口、脐部或芽眼处形成约1cm的凹陷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大型病斑,形状不规则,病斑颜色为土黄色、淡红色、淡紫色或淡褐色至褐色,病斑不变软,表皮皱缩,切开薯块可见由外向内不规则扩展,病薯上有多个病斑可导致整个薯块腐烂,在4度干燥的储藏条件下病害发展迅速。

红腐病:真菌性病害,病菌从芽眼处侵入,薯块症状最先出现在脐部,病健组织之间形成一黑色分界线,腐烂组织呈海绵状,切开腐烂薯块暴露在空气中20分钟即变成粉红色,随后由于氧化而变成黑色或紫褐色。储藏期间感染红腐病的块茎被软腐病菌二次侵染,挤压病薯快会流出汁液,块茎完全腐烂,散发氨的刺激性气味。

粉红芽眼病:生理性病害,在块茎顶部芽眼周围出现粉红色病斑,后变成褐色,只危害块茎表面,有时也扩展到块茎内部,土壤湿度大时症状最明显,储藏于高温高湿条件下时,薯块容易发生腐烂。低温干燥条件下,病组织变干。

黑胫病:细菌性病害,田间发病始于脐部,纵切薯块病部黑褐色,呈放线状向髓部扩展,横切薯块可见维管束呈黄褐色,用手挤压病部,薯皮与薯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呈黑褐色腐烂,散发恶臭味。

黑心病:生理性病害,在不同的储藏环境条件下,发病薯块表面症状不明显,质地不变软,薯块内部从粉褐色到坏死,呈黑褐色略显放射状的病斑,直至严重发生形成黑心。

二、病原及发生规律

干腐病:为半知菌亚门镰孢霉属的多种真菌侵染致病,薯块内部空腔处产生的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可产生无色弯曲分生孢子。

软腐病:由薄壁菌门欧氏杆菌的3种细菌侵染致病,菌体均为短杆状,具周生鞭毛而游动,革兰氏染色阴性。

环腐病:由厚壁菌门棒形杆菌侵染致病,病薯切面维管束溢出的乳黄色黏液含有大量细菌,菌体短杆状,无鞭毛,不能游动,革兰氏染色阳性。

黑心病:储藏期间由于块茎内部组织供氧不足引起呼吸窒息造成。

马铃薯贮藏期病害病菌的菌体、分生孢子等可在土壤中和薯块上越冬,也可在病残体上、贮窖内和盛装容器上越冬。其中干腐病菌抗逆性较强,存活时间较长;环腐病菌和软腐病菌均可随种薯带菌而传病。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干腐病菌还可从薯块的芽眼处侵入,引起发病。在贮窖内,病薯上产生新的病菌,可进行反复侵染,加重为害。

马铃薯贮藏期间发生的病害是在收获前、收获时或收获后病菌侵染造成的,与薯块的带菌量关系密切,贮窖内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重要,尤以温度和通气最为关键。总体上,贮窖温度在5℃~30℃范围内均可发病,以15℃~20℃为适宜条件,而25℃~30℃伴以潮湿条件易引起薯块腐烂。在贮藏初期,薯块生活力和呼吸能力较强,往往会因通风不良而使薯块处于缺氧状态,此条件恰利于厌氧性的病原细菌的侵染而加重薯块的腐烂。生理性黑心病同样是在下窖过早、贮藏温度过高、窖小或贮藏量过大的情况下易于发生。

三、初感染薯及问题批次薯的干预措施1、初期受感染的块茎:初期受感染的块茎是指感染疫霉菌,但是还没有腐烂的马铃薯块茎。这样的块茎为镰刀菌或者软腐菌的入侵敞开了大门。对于受感染的块茎,迅速干燥及降低温度是很好的补救办法。采取迅速干燥后,一批受感染的块茎中有10%的块茎仍可以储存。

2、问题批次的薯块:问题批次会引起储藏的薯块大量腐烂,其罪魁祸首是存在于批次中的大量的软腐菌或者受感染的薯块。轻微受冻薯、玻璃化薯块以及大量母薯都可能是麻烦的制造者。对问题批次要求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储藏。在入储时,去除已腐烂的块茎、母薯以及冻伤薯是最有效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无法100%有效,所以如何迅速的干燥一批薯块并使其在储藏期保持干燥就显得至关重要。当有较多的泥土时,这一问题会变得更为复杂。在干燥处理时,使用通风设备进行空气加热很有必要。

3、初期感病薯及问题批次薯的干预措施

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及时干预很关键:

将带有感染软腐病或初期受感染的块茎的问题批次储藏温度控制为15℃,阻止腐败蔓延。

降低堆放高度。这能使批量干燥更快,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在有漏缝的地面上有明显的效果。

当马铃薯入储后,要立即开始通风。随后的干燥时间最好是一天一夜。定时检查薯堆并监测干燥进度。

当薯块表面完全干燥时,立刻停止通风,但是要继续检查。

过多的降雨可能导致马铃薯腐烂。将受到影响的马铃薯分开储存。并尽快将其出售。

在薯块入储前,尽可能除尽有问题的泥土、腐烂的薯块和母薯。

四、软腐病腐烂迅速干预措施

如果腐烂的马铃薯块茎的水分渗出流到健康的块茎上,软腐病将会迅速传播,因此迅速干燥并保持干燥十分必要。但是,把所有腐烂的马铃薯块茎完全干燥需要几周时间。因此,迅速将温度降低到1~4℃之间阻止腐败蔓延,并且不断地通风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开始的几周内。如果没有适合干燥的空气可用,就使用内部的通风设备。一旦腐烂的马铃薯被完全干燥后,可以间隔数小时后通风数小时,表面完整但腐烂的马铃薯块茎会慢慢的脱水。当这样的块茎干燥后,就可以停止通风了。如果块茎的表层变湿润了,要立即通风,可以用这种方法限制其重量损失。根据马铃薯品种和干燥技术,将马铃薯的软腐病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一般来说,在大约1~3%之间。

五、马铃薯储藏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马铃薯贮藏期病害的发生是病菌在田间生长期初次侵染和贮藏期二次复合侵染,以及马铃薯贮藏期许多其它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因此,防治马铃薯贮藏期病害,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从大田收获、入窑和储藏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防治。

1、种植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因地制宜选择综合抗病良种是做好马铃薯贮藏期病害防治的基础。播种前要精选种薯,淘汰带菌块茎。对于环腐病等种薯传播的病害,应在播种时进行切刀消毒,避免切刀传病。

2、加强田间管理:实行轮作是减少马铃薯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增施有机肥和酸性肥料,特别是增施磷肥和钙肥,禁施碱性肥料,可以提高薯块细胞壁钙的含量,增强抗病性。加强水肥管理,合理灌溉也有利于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生长后期,加强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减少传病机会。收获前两周割秧,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降低薯块带菌率。

3、适时安全收获:马铃薯收获过晚易受冻害,收获过早产量低,种皮簿,不耐贮藏,因此适期收获对储运十分重要。一般要求在土壤温度低于20℃时收获,可以大大降低侵染机率。另外,收获时要尽量避免薯块机械碰伤,减少侵染通道。

4、控制贮藏条件:收获后晾晒1—2天,待薯块表面干燥后入窖贮藏;入窖时剔除病伤薯块,小堆贮藏;不同品种要分别贮藏,以防休眠期长短、耐贮性强弱不一致造成互相影响;储藏初期,应在通风条件下预贮2周左右,温度控制13℃—15℃,促进薯皮老化和伤口愈合;以后降低窖温保持在1℃—4℃,控制发病;注意保持通风干燥,避免薯块表面潮湿和窖内缺氧,减少发病。根据马铃薯贮藏期间生理变化和气候变化,通过合理通风和密闭,控制贮藏窖的温湿度,整个储藏期应两头防热、中间防寒。

5、化学防治:马铃薯贮藏期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不论是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在不能辨认病害种类时,凡发现薯块开始腐烂,必须坚持检查翻袋剔除病薯,装袋后隔离堆放,防止传染。一旦发病严重,要选用化学药剂科学防治,适宜贮藏期干腐病和晚疫病防治的药剂可选用瑞毒霉锰锌和25%甲霜灵。

作者:李文刚 来源:文刚论薯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