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
一太平猴魁的由来
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乡三合村猴坑一带的猴村、猴岗、颜家三个自然村。始创于190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南京的江南春茶庄设在太平新明的茶叶收购站,为了赚取利润,将收购的尖茶成茶幼嫩茶叶单独拣出,运往南京高价出售,家住猴坑的茶农王魁成(又名王老二)。由此受到启示,即在凤凰尖的茶园内选出又壮又嫩的茶叶制出奎尖,规格好、质量高,称为“王老二奎尖”。1912年有茶商刘敬之收买了数斤,陈列于南洋劝业会场和商业部,获得优质奖。由于它是尖茶中的魁首,加以产地猴坑的“猴”字定名为“猴魁”。1913年猴魁正式挂牌、定货、收购,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从此驰名中外,多次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二 太平猴魁的采摘要求
太平猴魁的鲜叶采摘特别讲究,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停采。采茶时还有“四拣八不采”的要求,“四拣”是指拣高山不拣低山,拣阴山不拣阳山,拣壮枝健枝不拣弱稍病枝,对采回的叶子还要进行拣尖。“八不采”即无芽不采、小不采、大不采、瘦不采、弯弱不采、虫食不采、色淡不采、紫芽不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采回的鲜叶要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制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叶肥壮,匀齐整枝,老嫩适度,叶缘背卷,且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以保证成茶能形成“二叶抱一芽”的外形。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三 太平猴魁的制作工艺
太平猴魁名列中国十大绿茶之列。属绿茶类尖茶,为我国“尖茶之冠”。尖茶特点是叶芽挺直肥实,两头尖而不翘,不弓弯、不松散。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凤凰山、狮彤山、鸡公山、鸡公尖一带,其中以猴坑所产质量最为上乘。这里依山濒水,林茂景秀,湖光山色交融映辉。茶园多分布在25~40度的山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这里年平均温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1650~2000毫米,土壤多为千枝岩、花岗岩风化而成的乌沙土,土层深厚肥沃,通气透水性好,茶树生长良好,芽肥叶壮,持嫩性强。当地茶树品种90%以上为柿大茶。这是个分枝稀、节间短、叶片大、色泽绿、茸毛多的品种,适制猴魁的良种资源。太平猴魁为尖茶之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