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本土优势 合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时间:2011-09-23 00:00:00来源:中国三农资讯网作者:王晓
今年五月中旬,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带领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及部分市人大代表专赴平度市进行专题调研,听取主管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并召开了镇村干部、种植农户、加工企业等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就如何发挥本土优势,合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座谈和讨论。本文结合实际调研和相关实践情况,对下一步如何突破瓶颈、加快发展提出几点看法。
一、聚积各种优势,提升工作起点
2010年8月,平度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城市。为合力推进该项工作,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指导工作机构联合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各项建设迅速启动。一是建全组织,积极部署。市和各区市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责任分工,并先后多次召开由主管部门和工作机构参加的会议进行充分动员、部署,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顺利启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充分论证,制定规划。平度市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编制了“示范区”建设规划,还专门聘请了国家农业部和省、市有关专家学者及科研机构,对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审定,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和推进,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三是优先保障,夯实基础。平度是青岛农业大市,近几年,青岛市政府及主管部门在专项资金安排上都给予了重点保障。尤其是去年以来,全市推广实施的农业“四百工程”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亦为发展现代农业积累了经验。这些有利条件,正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所在,为各级统一思想,树立信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查找薄弱环节,突破制约瓶颈
当前,“示范区”的启动和推进,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宣传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字号”现代农业示范区落户岛城,是我市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大好事,但从目前情况看,相关宣传工作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舆论工具还没有完全利用起来、涉农部门还没有全部行动起来、社会各界还没有广泛参与进来、广大群众还没有全面发动起来。
二是财力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财力保障是“示范区”建设的物质基础。虽然,近几年各级政府和部门在财力投入上对平度农业有较大倾斜,但离创建“国家级”示范区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果财力保障不能及时到位,不仅将会迟滞总体规划的整体推进,也必将会影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使“国家级”、“现代化”、“示范区”等标准和要求大打折扣。
三是建设规划需要进一步完善。由区市编制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5)》,总体布局比较合理,框架结构也相对完整。但从具体内容看,有的建设项目还不够全面具体。如有的工程涉及的保障资金、责任单位、完成时限、考核验收等内容尚未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将会影响具体操作。
三、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制度措施
创建岛城“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既是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工程,也是高起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工程,必将对促进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半岛现代农业发展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应该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从国家关于“示范区”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来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的政府和部门行为,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惠民工程、全局工程,需要各级共同关注、全力支持。因此,要向宣传农村“五化”工程那样,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努力做到“四个讲清”,即讲清重大意义、讲清规划措施、讲清扶持政策、讲清目标任务,形成全社会全力支持、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规划措施,细化工作方案。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坚持以“国字号”标准来审视、谋划和推进“示范区”建设。坚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努力做到规划科学、任务具体、操作可行,对每年的工程项目、经费保障、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验收考核等具体内容列入详细规划,逐年逐项抓好工作落实。
(三)加大财力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在加大财力投入基础上,认真总结“政银合作、政企联合、银企对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政府主导+金融扶持+龙企带动+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殷实的财力保障。特别是要重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调动龙头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通过“龙企”引领,加快“示范区”建设进程。
(四)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考核机制。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主管部门,实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考核管理机制,将对“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因此,各级要消除等靠思想,按照有关要求,坚持“硬件”和“软件”两项建设同步推进。通过政府考核、人大监督和全民参与,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建设顺利启动,确保总体规划稳步推进,确保“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总体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