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顽皮的学生给同班的女生取外号叫胖猪,该女生哭着告到老师那里。老师答应对该男生进行批评教育。 第二天上课,老师在班上讲话:“我们班上有位同学太没礼貌了,随便给别的同学起外号,总不能人家像啥叫啥吧!”.... 详细>>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详细>>

从前有这样两户人家,一家是齐国人,姓国,十分富有;一家是宋国人,姓向,非常贫穷。姓向的听说姓国的很有钱,便专程从宋国跑到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 姓国的告诉他说:“我之所以发家致富,是因为我很善于‘偷’...

据美国时代周刊,当你进入北肯尼亚卡罗吐穆村,给你最深的印象就是空阔。这儿有十多间锥形茅草小屋、一丛细长的荆棘树。但是没有庄稼,动物或水。环顾四周,空无一人。“他们都走了,”村民玛丽·阿塔波说。她说她家仅靠100头山羊熬过了长达十年的干旱。没有动物需要照料,男人们迁移到城市去找工作或出售自己剩余的财产。“如今这种天气周而复始,”阿塔波说。“我们什么都不剩了。” 如果全球领导人们在下月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之前需要.....详细>>

人只能活一次!这是常被人们遗忘的常识。既然只能活一次,就应该讲究点“活法”。又何必活得太累,自己去折磨自己呢? 活的太累其实是心累。处境不佳用不着痛心疾首,人生又哪来的时时都一帆风顺?为上司一个不满意的眼色又何必五分钟缓不上气来,在未来的生活中,你有的是表现的机会,何况“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是千古不变的事实。想想这些你就会变得坦然;看到别人的业绩突出也不必眼红肚涨,嫉妒有害健康。只要自己尽力而为就行了.....详细>>

万松寺-寺庙特点 万松寺是盘山寺庙群中最大的庙宇。“青山绿水,梦月松风,庙貌之威赫,佛像之庄严,居然畿东一梵刹也”(《重立宗派碑记》)。“龙山环匝,风水萦纡,有龙游凤览之势。缘崖攀登上,云气岚光,青紫万状”(《重修李靖庵记》)。 万松寺山门前,矗立着一峰骆驼形的巨石,前面镌“名山古寺”,後百镌乾隆御制诗八首,其中《万松寺》一诗尚清晰可辨:“田盘到处佳,万松我心写。寺楼坐空翠,天籁披潇.....详细>>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由神灵掌管的,而掌管人间夭寿的神灵就是寿星。所以在祝寿时,礼堂里常挂寿星图。现在人们常见的寿星形象都是一个白发长衫的老翁,拄一根长拐杖,高老门、长脑袋,笑呵呵的模样。传说寿星在昆仑学道,拜元始天尊为师。学成后,师傅用聚宝匣击其头,聚宝匣竟如祥光一般钻进寿星的头中,从此,他的头就不但大,而且前额突出。元始天尊还赐给他一根能降龙伏虎的拐杖。他得道就成了福禄寿俱全的南极仙翁,收金鹿.....详细>>

了解某事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道后的满足  ...详细>>
彼得·布赖恩·梅达沃 PeterBrain Medawar(1915—1987) 英国生物化学家
彼得·布赖恩·梅达沃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一个英国商人家庭。1932年考入牛津玛格德琳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1938年在牛津大学任动物学讲师。1939年制成了浓缩的纤维蛋白原溶液——生物胶,成功地用于缝合截断的神经,由此成为欧美著名的学者。此后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邀请下开始从事皮肤移植的研究。
为了解决皮肤移植的排斥现象,梅达沃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终于发现皮肤移植的排斥现象是一种获得性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使皮肤接受者处于一种特殊的抵抗状态。他通过127个皮肤移植组合的实验,终于证明了排斥移植皮肤的主动免疫有效因素并不是抗体。他的这一发现在医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1947年,担任伯明翰大学任动物学教授,开始研究人体对移植物的耐受性。在实验的基础上他推想出生前活细胞间的交换可引起出生后交换移植物的耐受性。1953年他与同事证明了出生前的接种处理,乃是获得性免疫耐受能力产生的基础。这不仅使伯内特的假说得以确立,而且表明了同种移植物的应用原理。这一发现,对移植器官的临床研究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由于发现和证实了动物抗体的获得性免疫耐受性,对免疫学以及移植器官的临床研究做出卓越贡献”,梅达沃获得1960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