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将军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将领。他有许多不畏强暴、热爱祖国、同人民在一起以及刚直不阿的故事在人民中流传。
冯玉祥虽然行伍出身,但由于勤奋自学,坚持不懈,成了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喜欢对联,常常撰写。1933年,日寇占领我国东北后,时刻准备南侵华北。冯玉祥有感时局,书写对联一副以明志: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
同年他在泰山办学,教学生就地取材,用金刚石磨制石章,刻上此联出售,宣传抗日,并以所得收入作办学基金。
1935年冯玉祥出任南京军委会副委员长。这年11月,奉命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由于屡战屡败,遂到南京面谒蒋介石“请训”。冯玉祥与张学良相晤时,冯抄此联赠张。
该联公开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唱对台戏。同时也激励张学良率领东北军打回老家去。
抗日战争时期,冯玉祥将军站在人民群众一边,靠拢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遭到蒋介石的嫉恨。不仅撤去了他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职务,还派特务监视他。但是,这些排斥、打击、监视、封锁的手段,并没使冯将军屈服,他坚守民族大义,用讲话、写文章、开展献金运动等各种方式,宣传抗战、民主和进步的主张,反对投降活动。有一次,冯玉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登出启事说,为了救济抗日负伤将士,他要卖字筹集资金。冯玉祥的爱国行动感动了许多人。
许多先生好乘马,
惟有此翁爱骑驴;
只要铲走日本鬼,
无论如何皆欢喜。
另外,他还把以前赠给张学良的对联转赠给曾先生。不料这件事却使曾先生遭了祸。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当局本来对冯玉祥卖字筹集抗日资金一事就十分恼怒,但慑于冯将军的威望,不敢公开加害于他,就把曾树屏抓起来。冯玉祥未来得及营救,曾先生已被害死在狱中。曾先生没有子女,抛下一个多病的妻子。冯玉祥画的这幅《倒骑毛驴》,曾由一位名叫“振华”的人(曾先生的亲戚)收藏过。振华还曾持此画请郭沫若题了一首诗。诗日:
有马借人乘,有驴独自坐。
骑去看梅花,板桥容易过。
骑去上战场,枪炮容易躲。
何必为龙始足豪,须知马大人显小。
其进锐者其退速,何如进退为一慢慢跑。
视死能如归,看花上阵两都好。
这首诗巧妙地颂扬了冯玉祥将军的人品和风骨。
这一事件对冯玉祥的打击很大。不久,他终于和蒋介石公开决裂,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实现国内民主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此联可谓语重心长,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劲节励冰霜,对万顷碧涛,凭此丹心垂世教;
登临余感慨,望中原戎马,誓将热血拜乡贤。
“中原戎马”泛指国内战争。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上联写历史,褒扬戚继光父子功绩,戚继光子承父业,一生抗倭浙闽,镇守蓟门,功劳卓著,是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下联直抒己怀,写冯氏抗敌的决心,热切盼望早日能风云际会,誓必驰骋疆场,抗日救国。此联追思先贤,抒发忧思,慨叹万千,悲壮感人。
此时,冯玉祥为支持老舍等出版《抗到底》文艺杂志,筹款办了印刷厂。并据“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义取名为“三户”。时有人作联纪其事:
将军出资办“三户”,意在亡秦;
文豪挥笔理千篇,心为抗日。
1939年5月,冯由宜昌乘船去重庆,途经瞿塘峡口的夔门,在南岸绝壁上书刻一联:
踏出夔巫;
赶走倭寇。
在重庆,他曾经赠给峨嵋山神水阁隶书对联一副。文为:
试思父母未生汝身体以前,本来面目是怎样?
为问寇仇正灭我国家之际,列位师徒当如何1
1940年8月,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马君武病逝。冯玉祥挽以联日:
大雅云亡,击铎临风思国士;
寇氛日亟,挥戈洒泪哭先生。
1941年,冯玉祥在重庆赠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石凌鹤联为:
明判是非无烦恼;铲走倭寇好做人。
1943年,冯玉祥为热心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救亡事业的瑞典籍女士玛丽·安妮书联云:
纪念花木兰;
要学秦良玉。
秦良玉,明代女将领,曾率兵抗击后金。
对联是一种高雅的文字游戏,经隋唐至明清而鼎盛。传承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对联那可讽可歌、亦庄亦趣且伸缩灵活、包罗万象的艺术特性使得它成为千百年来中国 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中国文学史,对联的作用实在是功不可没。希望大家以 联交友,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把我们的对联论坛发扬光大。说出你知道的对联故事,发 表只属于你的独特看法,快快行动起来,一起加入我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