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佛民(1881—1944),名琛,字献卿。山东济南人。早年创办《公言报》和《平民日报》,宣传民主政治,参加“五四”运动。加入国民党,又加入共产党,山东早期共产党员和革命领导人之一,旋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后转至北平从事革命活动,又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法制委员会委员,兼边区银行法。律顾问。
生东海滨,抱仲连义,才未尽,仇待歼,无可奈何花落去;
葬古延城,傍要离琢,骨长埋,心永热,几时同化鹤归来。
谢老自注:“鲁老人院自知不起,辄诵‘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句。”又注日:“(鲁佛民)与王凌波(任延安行政学院院长,1942年逝世——引者注)、任作民(中共西北局秘书长,1942年逝世——引者注)诸同志同葬杜甫川。”
“仲连义”,典出《战国策·赵策三》。战国时代后期,虽然秦国较强,可七大国之间,还是各自独立的。如果其他国家承认秦王是皇帝,那就等于承认秦王是最高统治者,其他各国的君主和人民,全成了秦王的臣仆,归秦管辖。鲁仲连从关东六国的利益出发,坚决反对“帝秦”,即反对把秦王尊为皇帝。过去人们认为这是坚持了正义,因而在诗文中常用“鲁仲连义不帝秦”这个典故,比喻有骨气的人,能够坚持正义,不投降敌国,不在侵略者面前屈服。
要离:春秋吴国人,曾断臂刺卫公子庆忌。
谢觉哉也许是因为鲁佛民与鲁仲连都姓鲁,也许是因为他们都“生东海滨”(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也许是因为他们在精神气质上的历史联系,在联语中用到此典,把肯定古人的义不帝秦发展为赞扬今人的拥护民族抗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之举。用典贴切自然,意境不凡。感情继续延伸——“几时同化鹤归来”,不仅有无限的哀思,而且有浪漫的想象和内心的呼唤。志士仲连,勇士要离,长眠九泉的战士,虽然“骨长埋”,但是“心永热”,足以激励后人抗敌卫国。
六栽其磋磨,适馆授餐惭我拙;
一生矢忠义,疾风劲单让公贤。
磋磨:商量。此指林伯渠与鲁佛民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共事。适馆授餐:款留宾客之意。疾风劲草:比喻危难时才显得出人的意志坚强,经得起考验。
此联因故未用,没有摆在追悼会现场。为此谢觉哉在日记中写道:“旧文字有以情胜的。情,常越出实际而又是实际,在革命场合中不大适用此种文字,而感情所激,又常写出此种文字。挽鲁老联,在文艺上讲是好的,但不一定博得热心实际的读者称赞。”
确如谢老所言,代撰挽联“以情胜”。谢老、林老、鲁老之间,六载共事,一生相知,一条堑壕共同抗战的战友情、一个边区政府重担分任的同事情、一个政治组织党内交往的同志情……种种深情,“是实际”存在的。于生离死别之际,难免尽情宣泄,此乃“无情未毕真豪杰”之谓也。
但此联也是“以义胜”的,此时之大义,当然是民族救亡,抗战救国。谢、林、鲁之间,六载磋磨,处理公务;适馆授餐,迎送宾客,联络同志,缔结联盟,所为何事?事事件件,皆为抗战。以情论之,战友情、同事情、同志情……缘何而生?皆因志同道合共同抗战也。三老都是国脉如丝民族危亡时期奋起抗争的》“疾风劲草”,只是谢老谦虚的“让公贤”罢了。
对联是一种高雅的文字游戏,经隋唐至明清而鼎盛。传承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对联那可讽可歌、亦庄亦趣且伸缩灵活、包罗万象的艺术特性使得它成为千百年来中国 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中国文学史,对联的作用实在是功不可没。希望大家以 联交友,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把我们的对联论坛发扬光大。说出你知道的对联故事,发 表只属于你的独特看法,快快行动起来,一起加入我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