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笑话
要钱不要脸
从前,有人在大街上摆了个灯谜摊。在桌子两旁各竖一根竹竿,一根挂着个脸谱,一根挂着一千文钱,中间悬着一个横额,上边写道:以左右二物为谜面,猜一俗语,猜中者以一千文钱相赠。
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纷纷猜谜,但都没有猜中。忽然,一个当官的人走来,吆喝众人闪开,径直走向谜摊。只见他二话没说,将挂着的一千文钱取下,转身便走。众人见他那蛮样子,都纷纷不平:“哼,没本事猜,倒把钱拿走了!”
谁知,设谜摊的人却笑着说:“诸位,你们误会了,他猜中了,迷底就是‘要钱不要脸’。”
相关资讯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快乐驿站论坛:
开怀一笑十年少,笑话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佐料,赶快到这里发表一下你的生活趣
事、幽默笑话吧!
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