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笑话
作诗欠“打”
有张、王、李、赵四个秀才,凑到一块儿喝酒。本来文笔不通,还偏要弄酸——作诗吟对。他们便商定一个人说一句,凑成一首五言绝句。
张秀才对着满桌的酒菜,第一个念道:“四人饮酒坐”,王秀才看见张秀才说了屋里,只好看看屋外,想了一大阵才念出:“窗外一片秋”,李秀才还算脑子快,听见天上有鸟叫,续上一句说:“一群飞鸟过”,就抓起酒盅,等赵秀才说完好喝酒。
赵秀才更是个大草包,汗早下来了。急得他抓耳挠腮,半天也接不上来。张、王、李三个秀才怕酒凉了,催他快作。这时正巧屋外江边有两个渔翁因吵嘴打了起来,他灵机一动,联道:“两个渔翁揪打。”
第四句一说出,张、王、李三个秀才都摇头说:“不对!不对!应该是五个字,怎么出来六个字了?而且又不押韵!”赵秀才说:“那有什么办法?他们俩就是在揪着打嘛!只能是六个字。”还是张秀才押韵。”王、李两个秀才一听,连声喊道:“不错,不错!张兄高明!张兄高明!这才是一首整整齐齐的五言绝句呢!明天拿去交给老师看,定能得到老师的夸奖了!”说着,又摇头晃脑地连着念了好几遍,只有赵秀才还在噘着个嘴,不服气。
第二天,四个秀才真地把诗抄好给老师送去。老师先听说他们四个人能作诗了,还挺高兴,以为他们的学业有了长进,便拿起笔边看边给他们批改,读了第一句“四人饮酒坐”,心想虽然平仄不对,作为起句倒还可以,就画了一个圈儿。读第二第三句:“窗外一片秋,一群飞鸟过,”觉得还稍微有点诗味儿,勉强各给画了两个圈儿。等到一看第四句:“两个渔翁揪。”简直把鼻子都气歪了,心里骂道:“这是什么东西?真是该死!”便在后边批了两个大字:“欠打!”
诗卷扔了下来,赵秀才抢过来一看,喜形于色,对张、王、李三个秀才说道:“还是我对是不是?我说不能把‘打字去掉,你们偏要去掉。你们看,老师也批了:‘欠打’。如果有了这个‘打’字,不就不欠了吗!”
相关资讯
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於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水浒传》以王伦为「不第秀才」,有轻蔑的意思,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宋代秀才名衔,无论经过考试取得;但明清时代则不同,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後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均考不上,人已老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若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
快乐驿站论坛:
开怀一笑十年少,笑话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佐料,赶快到这里发表一下你的生活趣
事、幽默笑话吧!
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