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记载,商代“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随处乱倒垃圾要砍手,可见处罚之重。秦国商鞅变法,这一条文更被改为“弃灰于道者被刑”,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同时,历朝还设立了一些环境管理的官员,如“林”,“虞”,“牧”等官,他们分别管理山林,川泽和畜牧。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田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唐人李群玉写了这一首《石潴》的诗,反映了当时手工业如陶瓷,开矿等的作业情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他描写了时人对环境破坏。包括毁坏森林,空气污染,噪音污染。
后人认为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反映了作者的环保意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炼丹术盛行,然而,这些“化工”材料经证明大多是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如砷,铅,汞。术士炼丹之后,随意倾泄。丹砂置之于田,则苗尽死”,这类严重的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苏颂在《本草图经》就谈到了丹砂对水体的污染。“春州,融州皆有砂,故其水尽赤,每烟雾郁蒸之气,赤赤黄色,士人谓之朱砂气尤能作瘴疠,深为人患也。”
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曾写到:“鹿延境内有石油,然(既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化尽素衣人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从古代的科学家的记录中,可以发现古人对环境污染并非无动于衷,那么,古人有无提出解决污染的办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思想家首先从理论上说明环境对民众的重要性。荀子谈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树成荫而众鸟息焉,硫酸而螨聚焉。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卧虎藏龙。奇闻趣事,奇闻怪事,世界奇闻,奇闻异事,灵异事件,世界 未解之迷,探索发现,UFO,飞碟,奇观,老照片…一系列的千奇百怪事件正在发生着。赶快说出你知道的奇闻趣 事,让我们一起分享千奇新境界,开启百怪新旅程,快快加入我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