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秦始皇-简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开国皇帝。姓赵氏(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史记·秦本纪》)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年仅13岁;
公元前238年,22岁,他正式亲政,并除掉吕不韦、嫪毐集团;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30岁—39岁,他先后用十年时间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39岁—50岁,自称皇帝、统一制度、修筑长城,为中国历史做出重要贡献;
公元前213年,47岁,焚诗书;
公元前212年,48岁,坑术士;
公元前210年,50岁,驾崩于巡游途中。
相关资讯
秦夺九鼎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一直受国家所保护,由九州上贡的铁所制。夏、商、周是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就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 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灭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鼎,但习惯上仍称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焚书坑儒
秦朝建立后,于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先后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推行“焚书令”,规定“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秦律规定,“敢有挟书者族”,即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这就是“挟书律”。这与李斯所建议推行的“焚书令”的内容一脉相承。汉惠帝时,废除“挟书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