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供销网首页
您好,欢迎来到农资供销网

山东快书

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刘茂基,相传是明万历年间人。祖籍山东临清,正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他是个不得志的武举人,流落乡间,采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没有服装和乐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里敲打着两块瓦片。他有绝活,就是武功架子好看。传统山东快书以《武松传》为主,打架斗殴犹如家常便饭,刘茂基的武功架子大有用武之地。
赵大桅,相传是清咸丰年间人。祖籍山东济宁,是山东快书的另一发祥地。他是个落魄文人,穷极无奈,只好卖艺为生。他会编词,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编成顺口溜演唱,后来吸取山东大鼓的“窜铜腔”,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做为伴奏乐器,这就是至今还在使用的鸳鸯板。
    山东快书是发源于鲁中一带农村的说唱艺术形式。它产生的年代,至今尚未发现准确记载。据山东快书老艺人周侗宾、傅永昌谈:清道光六年(1828),有落第举子36人(有的说十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作者之一李长清(山东荏平南岗子王左人)将该书带回,后与其表侄傅汉章去山西,因阻邯郸,无奈拿出《武松传》五回,交傅汉章在关帝庙前,以竹板节念唱,得钱还乡。李长清于是发现傅汉章很有演唱才能,便将全书传给了他,傅得《武松传》潜心研究,加以充实发展,乃于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门会(孔林前春秋庙会),正式“撂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所以说傅汉章是最早演出山东快书的艺人。至今约有150年的历史。
    傅汉章说承前启后,以艺人传说的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门会“撂地”演出为依据。有时间,有地点,有场合,可靠性大。
    据山东大学中文系李万鹏先生推断,刘茂基、赵大桅、傅汉章都不是山东快书的开山鼻祖,而是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有所长,都对山东快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关资讯

山东快书自形成以来就以说武松故事为主,因此演员被称为“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正书之外有些风趣
    山东快书的小段子叫作“书帽”,如《大实话》、《柿子筐》等。山东快书由于曾用竹板击节而叫作“竹板快书”。20世纪30年代前后,著名演员高元钧登上舞台演唱,曾叫作“滑稽快书”;1949年他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穿插一些过口白、夹白或较长的说白。语言明快风趣,情节生动,表情动作夸张,节奏较快,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    
    山东快书的语言本来是朴实、健康的,但在旧社会也掺杂进来不健康的情节和语言,即“荤口”。高元钧从1940年首先开始致力于山东快书情节、语言的净化工作,提高了传统节目的艺术质量,并借鉴相声、京剧等艺术,加强了山东快书的艺术表现力。   
    山东快书是具有革命战斗传统的说唱艺术。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在鲁南地区的八路军中的杨兴华,就编演过《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等宣传抗日的山东快书节目。山东快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全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中广泛流传。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涌现了《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侦察兵》等优秀新作。此后又相继出现了《师长帮厨》、《张大发走娘家》、《李三宝比武》、《金妈妈看家》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部队生活的大量新作。

文化百科论坛

拿起笔写下,你知道的民俗故事吧!也许你读了许多书,走访了许多地方,了解了许多民风民俗,也许你只 是对某个民俗故事一知半解,没关系,加入我们会让你更加了解各地的民俗,发现世界的奇妙!

你来评论吧!
称  呼:
内  容:

政府网工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现代农业博览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