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的演出形式为一人打鼓说书,近年来出现了对唱。它还有一种独特的形式--五音联弹:演员司鼓击板,乐队四人相互协作,操五种乐器。从左起,第一人右手打扬琴,左手按第二人手中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弹三弦,左手按第三人手中的四胡弦;第三人右手拉四胡,左手按第四人手中的琵琶;第四人右手弹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扬琴。演员唱短段,每段之间乐队分别演奏[柳青娘]、[万年欢]等曲。
梅花大鼓长于叙事中抒情,它的〔慢板〕、〔二六板〕唱腔婉转悠扬,优美动听;〔紧板〕活泼跳跃;结尾时的〔慢板〕徐缓、稳重、余音袅袅。唱词的句式基本上是七字句,有的冠以三字头,快板中偶尔有五字句。有时也穿插一些曲牌,这一做法据艺人口传是清末明初艺人、弦师韩永忠创始的,如《怯绣》即将梅花调本调作为曲头、曲尾,在中间加上〔太平年〕、〔银纽丝〕等曲牌,成为浑然一体的联曲曲目。
相关资讯
该曲种起源于北京,又名清口大鼓,过去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最早有钟万起、金小山等,稍晚有曹宝禄、王子玉等。后金万昌对该曲种进行了改造创新,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经金万昌改革后的梅花调唱腔娓娓动听,深为听众喜爱,逐渐成为该曲种正宗。天津梅花大鼓艺人有邱玉山、周子臣与瞽目弦师卢成科,他们都授女徒很多。后成名的女艺人有花四宝、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花莲宝、花云宝、花银宝、周文如等,当时有“有梅皆宝,无腔不卢”之说。梅花大鼓有另一种表演形式,即现在又恢复了的含灯大鼓。演唱时,口衔龙头式灯座,唱时不能张口,唱腔只能由喉舌发音,故唱段不能长,而注重击鼓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