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鞠
在唐代,击鞠十分盛行、许多帝王都喜爱击鞠,太宗、中宗、玄宗、宣宗、敬宗、僖宗、昭宗等,都是出名的击鞠能手。许多人打球成瘾,甚至日以继夜。五代时有的帝王“尽夜酣饮作乐,燃十围之烛击球,一烛费钱数万”。另外,为满足帝王的观赏需要,唐代宫中还养了一批专职击鞠人员,称“玎球供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击鞠在士大夫中也颇为流行,新科进士常在月灯阁打球,其中也不乏“驰骤击拂,风驱电逝”之击鞠能手。甚至一些“柳腰”女子也能跨鞍挥杖,只是女子击鞠多为骑驴,称“驴鞠”。
相关资讯
在军队,击鞠作为有利于提高骑兵骑技的一种手段而倍受重视。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还诏定击鞠为“用兵之技”而为军队必练之艺。因此,唐代军队中出现不少天下知名的“击鞠将军”。
据《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九》记载,唐代击鞠的比赛方法是:“凡击球,立球门于球场,设赏格。……备立马于球场之两偏以俟命。神策军吏读赏格讫,都教练使放球于场中,诸将皆琼马趋之,以先得球而击过球门者为胜”。
1972年在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的墓道西壁出土了一幅反映唐代击鞠的《马球图》。从《马球图》可以看出,“打供奉”栩栩如生,球呈红色,圆形,大小如拳,球杖顶端弯如弦月。《马球图》是国内罕见的反映唐代马球比赛实况的艺术珍品,为我国古代马球运动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宝贵资料。
一般把骑马击鞠称作“大打”,骑驴击鞠为“小打”,徒步击鞠为“步打”。步打球与今日的曲棍球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