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体制结构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汉司马迁著。它记述了中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为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史官设置极早,并且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记事方法和尊重事实的优良传统。先秦时代就出现了一批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历史著作。司马迁的《史记》是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和适应历史的发展并有重大创造的历史文学著作。他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报任安书》)的要求出发,吸收前人编撰历史的各种方法而加以综合运用,写成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形成严谨完整的体系,完成了新型历史著作体制──“纪传体”的创造,从而达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目的。
本纪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说:“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史记》的十二本纪写从黄帝到汉武帝历朝、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政治事件(其中《秦本纪》)、《项羽本纪》稍有不同)。司马迁是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的,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用以统率整个历史的论述。
表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解释说:“《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须表明也,故言表也。”《史记》中的“十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三种。它们是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明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 《太史公自序》说:“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史记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史记》中的“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它们分别叙述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星象(《天官书》)、宗教(《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它们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似之处。
世家 《太史公自序》说:“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幅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史记索隐》说:“世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除《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外,所记叙的是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其用意与“本纪”有相近之处。
列传 《太史公自序》说:“扶义□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司马迁作列传的宗旨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能得以传名于后世。但《史记索隐》解释说:“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显然是把司马迁立传的范围缩小了。司马迁所记之人和事,都不限于人臣。除《匈奴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是叙述当时中国境内非汉族君长和外国君长统治的历史外,大多数列传记叙的人物是非常广泛的。其中有贵族、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物。
列传根据其叙述人物的方式又可分成 4种类型:①专传,即一个人一篇传记,如《魏公子列传》;②合传,即两个人以上合写成一篇传记,如《屈原贾生列传》;③附传,在一个人传记之后,附带叙述与之有关或事迹相近人的传记,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主要是叙述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的事迹,中间插入了灌夫的传记;④类传,把同类的人物写入同一传记中,如《酷吏列传》。
《史记》五种体裁的名目,不完全出自司马迁的创造。但把这五种体裁加以改造,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却是司马迁的独创,是他对中国历史科学的巨大贡献。也正因为这样,《史记》成为封建时代各朝编纂历史的范本,宋郑樵说: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通志.序》)。这评价是颇为公允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