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供销网首页
您好,欢迎来到农资供销网

昆曲

昆曲-简要介绍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历史发展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20015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隆重宣布第一批19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单并颁发了证书。在这19项当中,只有4个项目是获得评委们全票通过的,我国的昆曲即名列其中并在名单之首。

200111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晃一郎邀请联合国认定批准的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中的六个代表作项目在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期间在该组织巴黎总部展演,来自170多个国家驻联合国大使和与会代表观看了中国文化部派出的北方昆剧院的昆曲艺术演出。在短短一个小时内,献演了《活捉》、《游园》、《钟尴嫁妹》三个经典剧目的片断,其中既有缠绵徘恻的“皂罗施”经典唱段,又有热烈火爆的花脸绝技。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第31届大会主席、执行主席、教科文总干事夫人及我国驻教科文组织代表上台表示祝贺。演出的结果,是中国的古老艺术折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昆曲作为中国“百戏之祖”,第一批入选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是当之无愧的。昆曲为何能荣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与昆曲的发展历史、特性及成就有直接关联。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文件中,是这样介绍昆曲的: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剧种。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昆曲的演出。一部戏曲通常包括至少24折,包括独唱、复杂的故事主线和次要情节,题材涉及人或神。昆曲以l2个演员通过手势、身段、打斗招式、杂技和一些程式化的舞蹈和歌唱来表现,并由管弦乐和打击乐器伴着吟唱和表演。

相关资讯

昆曲-戏剧现状

昆曲人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昆曲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昆曲在明末清初的鼎盛时期,不仅在剧场中间,更重要的是在文人之间流传。文人把它作为一种交流方式自己表演、自己演唱、自己写剧本、自己设计舞蹈。文人把许多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都融入到昆曲艺术当中。因此,今天当我们听到和看到昆曲艺术表演的时候,一方面是欣赏昆曲的表演技术本身,另一方面则可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辛亥革命以后,很多大家庭还把昆曲作为培养子女的特殊方式一一教孩子唱昆曲,一方面唱可以练嗓音,另一方面通过记昆曲的词就能把中国文学的精华学到手。

但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颓势已经非常明显。

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昆剧团改编演出了《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毛泽东对《十五贯》大加赞扬,使得昆曲得以短暂复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昆曲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韩世昌、白云生、朱传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以及北昆著名笛王田瑞亭及其女著名北方昆曲坤伶艺术家田菊林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使昆曲在其后一个时期又焕发出了新的光辉。自田家被迫离开北昆后其独有家传秘本《双占魁》、全部《荷珠配》、《白娘子》,就此失传。

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

为保护昆曲,文化部制定出《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从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人手,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保障措施中,提出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同时由文化部向国家财政部申请,尽快建立“保护和振兴中国昆曲艺术专项资金”,要求有关的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在经费上支持昆曲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文化百科论坛

拿起笔写下,你知道的民俗故事吧!也许你读了许多书,走访了许多地方,了解了许多民风民俗,也许你只 是对某个民俗故事一知半解,没关系,加入我们会让你更加了解各地的民俗,发现世界的奇妙!

你来评论吧!
称  呼:
内  容:

政府网工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现代农业博览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