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
全称印度共和国。1947年以前,印度的历史疆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国。1947年以后的历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国现有的领土。中国史籍《史记·大宛列传》称印度为“身毒”;《后汉书·西域列传》等称其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始称“印度”。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同中国、缅甸、孟加拉国、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接壤;东南濒孟加拉湾、西南临阿拉伯海。西南隔阿拉伯海与马尔代夫相望,东南隔保克海峡同斯里兰卡相对。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8亿(1985)。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人、泰卢固人、孟加拉人、马拉特人、泰米尔人、古吉拉特人、坎拿达人、马拉亚拉姆人、奥里亚人、旁遮普人。此外,还有几十个少数民族。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其他宗教为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地语、英语同为官方语言。首都新德里。
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印度河文化和恒河文化时代。
印度的旧石器时代从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起,分早、中、晚3期。这一时代居民的生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可能已开始驯养家畜,种植大麦。
印度新石器时代约为公元前第 6千纪至前第 4千纪。这一时期的工具有石叶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其中以石叶石器为主。另外,约在公元前第5千纪中期开始出现陶器。器形多为盆、碗和罐。外表有简单的彩色图纹。新石器时期的居民从事畜牧、农业和狩猎,饲养牛、绵羊、山羊,种植大麦、小麦和枣树。
介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哈拉帕文化时代之间有一个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至前第 3千纪中叶。主要分布于恒河和贾穆纳河之间地区、旁遮普、拉贾斯坦北部和古吉拉特。工具以石叶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为主。但红铜器经常出现,器形有斧、凿、锤、匕首、镯环、别针、铜条等,只是数量不多。陶器以轮制为主,有双色和多色彩陶。金石并用时期的经济以畜牧和农业为基础,饲养牛、绵羊、山羊,种植大麦、小麦、豆类、葡萄。 史前期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亦称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 ~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