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改良琴书等。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古曹州)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山东琴书中国曲艺曲种,流行于以鲁西南菏泽地区为中心的废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以嘉祥、巨野、定陶为中心,后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山东琴书最初叫扬琴,也有叫打扬琴的、唱小曲的,约形成于乾隆初年。早期为农民闲时自娱的庄家耍(又称玩局)。清末渐趋兴盛,名家辈出,分成了南、北、东三路 ,南路最早 ,以茹兴礼为代表 ,称为茹派 ,不用巧调花腔 ,重声腔 、咬字,唱段多愤世之作;北路是以邓九如为代表的邓派,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见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则是以商业兴为代表的商派,唱腔优美,富有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东乱、北路、南路琴书三大流派。其叫法也不想同,如商业兴自称改良扬琴;邓九如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直今。
相关资讯
大约在一百多年前,广饶县(就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活所迫,四处逃荒要饭。有不少人,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随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演边唱。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他们还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约在一八九六年前,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曾去安徽凤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有力的推进了演唱艺书的发展。艺人在演唱中,为了更多的招徕听众,增加收入,便不断地探求新的艺术形式。擅唱工的艺人,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成了东路琴书的代表;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便致力于新的表现形式的探索。时殿元、崔心悦、谭明伦等,把《王小赶脚》改成化装演唱,便是这种探索的结果。
山东琴书最早被称为驴戏的《王小赶脚》,由艺人时殿元试演成功,距今已近百年。时殿元(1963-1948),又名时鸭兰,广饶县人,是化妆扬琴的奠基者,驴戏的创始人之一。他自幼学唱扬琴,擅演小丑。开始演驴戏《王小赶脚》,时殿元饰演王小,崔心悦饰演二姑娘,驴子是用纸糊(后改用布扎)彩绘,分别截用带子系在崔的腰间,扮作骑驴的二姑娘;时殿元头戴破毡帽,腰扎白围裙,手拿马鞭、鼻眼之间用白灰一抺,化妆成小三花脸,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乐器拌奏。二人边走边唱,使多年来的坐唱的《王小赶脚》,一下子活起来了,很受群众的欢迎,驴戏便很快传播开来。以上证明,驴戏的产生,是群众艺术活动与琴书说唱有机的结合,也是由琴书向吕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