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
天坛( Tiāntán [The Temple of Heaven])地处北京市,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是明朝、清朝两代皇帝用以“祭天”和“祈谷”的地方。始建于明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年间改建后成为今天这一辉煌壮观的建筑群。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故宫(紫禁城)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1918年,天坛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天坛以“圜丘清音”入选新北京十六景;1998年12月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天坛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相关资讯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青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
天坛面积辽阔,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在极小占地的建筑周围种植着苍松翠柏,深绿颜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这也是在坛、庙、陵、寝种植松柏的原因。进入天坛,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据统计,天坛仅古柏就有40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