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吹腔
“吹吹腔”又名吹腔,俗称“板凳戏”,是中国少数名族白族传统的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流行于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白族聚居县。据老艺人回忆,能数出的剧目达三百余本。内容少数是白族的,多数是汉族的。
白族戏剧家杨明1961年著文指出,源起于“弋阳腔”中的“罗罗腔”,随明初屯垦军民带来,并在大理地区生根开花得到发扬。2006年3月,云龙县的吹吹腔艺术列入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将进一步促进白族吹吹腔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相关资讯
吹吹腔,源于明代洪武年间传入白族地区的中原戏曲“弋阳腔”声腔系统,吸收了白族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各种要素,经过白族艺人的发展创造,形成为一种独具白族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至清乾隆年间,发展到极盛时期。从反映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的传统剧目《血汗衫》来看,约始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1958年大理州文工团成立后,以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大本曲”和“吹吹腔”戏曲形式编写了许多新的曲目、剧目。1960年,正式将文工团定名为白剧团,吸收了一批著名民间艺人,以继承、创编演出白剧为目的。1965年创作的《红色三弦》标志大型多场次的白剧诞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创作了《苍山红梅》、《望夫云》、《苍山会盟》等白剧,并进京作过汇报演出。
吹吹腔现在仍然是云龙县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在云龙所有流行吹吹腔的地区,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起房竖柱都常演吹吹腔。目前(截止2009年6月)全县还有大达吹吹腔剧团、三七业余吹吹腔剧团等九个业余剧团,他们为传承和弘扬白族吹吹腔艺术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