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
盾是古时抵御对方用刀、剑和矛等兵器来攻击自己而使用的防御性武器,通常单手握住,挡住身体起到保护作用,也叫盾牌。文献中也称为“干”,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制作,现在发展成可以抵御枪支等现代武器的装甲。盾多与刀一起使用,盾以自卫,刀以制人,以盾护身翻滚,向敌撑击,或可以盾覆盖身体,起隐藏刀势之作用。盾法有腾、跃、扑、滚、撑、伏、踔、窜、蹲等九法。另外,盾是一种货币单位,越南的货币就叫“越南盾”。
相关资讯
盾是手持的防御性器械,始于殷代,呈长方形或图形,以皮革式用滕编织而成。文献中也称为“干”,
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制作,表面霖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三尺。其中又分为步兵用的步盾和车兵用的子盾(小盾)。到了春秋(乃至战国),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作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徐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当时,盾作为军中主要的防护器具,车战时用专人执干,以蔽遮刺兵和矢石;在防御战中,城头上温设盾橹,防御敌人自城下射上来的飞石和箭。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古代将士在作战时,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刃矢石的杀伤,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击杀敌人,二者配合使用。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传说中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盾改称“彭排”。宋代时正式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