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供销网首页
您好,欢迎来到农资供销网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使我国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建国50多年来,由于兄弟民族间的团结友好和相互交流,各个民族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了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我国香飘四溢的民族大花坛更加鲜艳夺目、更加富有诱人的神奇魅力。 

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本能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用肢体姿态来抒发、表达情感、传达生产技能与信息的行为,没有地域、国界、种族和民族之分,是人类共通的形体语言与心灵感悟。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如果从功能上划分,大体可分为:祭祀(宗教)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礼仪舞蹈、民族历史(生产劳动)传衍舞蹈等种类。随着人类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过去舞蹈中的迷信色彩与日俱减,一些古代传统的祭祀性舞蹈也在逐步变异,成为民间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的舞蹈,而倍受人们喜爱。每逢民族节日,络绎不绝的各族民众盛装打扮,怀着无限真挚的心愿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能够宣泄自己情感的歌舞海洋之中。那一场场如痴如醉的欢歌劲舞,令无数外乡人情不自禁地流露着羡慕的眼光和发自内心的赞叹,以致出现难以抑制自己感情而投入到歌舞中去的场面。这些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寻求终身伴侣的民间歌舞,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的舞蹈,都会以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些来自高山、密林、江河湖畔和辽阔草野,充满豪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歌舞,无疑会给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一缕无尽的清新、一种神奇的向往,同时还能从中领略到各民族充满异域风情的方方面面。

相关资讯

侗族从古至今无论年长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着事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路歌”、婚嫁时的 “伴嫁歌”、青年人自弹自唱的“琵琶歌”等数不胜数。以至连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来进行争吵。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奏芦笙、边做舞蹈高难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过去,侗族跳《芦笙舞》、“对歌”或举行村寨“集会”,一定要在特定的地点“鼓楼”前进行。在广西、贵州等侗族集聚的村寨,都会建有一座高大、古朴、典雅,造型各具特色的木结构建筑“鼓楼”。鼓楼的建筑形式除以下大上小似高塔状为原则外,真是千姿百态各具一格。它的多角屋檐可建为四边、六边或八边形,座座飞阁重叠,高达三至十五层耸立于村寨的最高处。但此外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三江县侗寨“马胖鼓楼”虽只建有一层,但却以它的精雕细刻、拥有九层飞檐、雄伟宽敞形如庙宇的殿式方塔形建筑而闻名遐迩。殿内立有需双合抱的四根大柱,板壁绘彩色传统的壁画,是侗族古代建筑的精华与骄傲。鼓楼为侗家公共活动的场所和集会中心,凡有紧急情况,村寨中德高望众的头人将敲击悬挂在殿内梁上的“款鼓”,集合全寨侗胞。此外,若有贵客进寨,也可击鼓通报全寨而表示欢迎的隆重。鼓楼内大厅青石铺地、设火塘、四周摆有长凳,是侗胞在任何时节聊天、做活、演戏、对歌、踩堂和赛芦笙的场所。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参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还个个力所能及地在头、耳、脖颈、手臂各处戴满银饰,因为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在过去,由于经济水平的低下,一家中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女儿都进入成年,但因没有起码的银佩饰,只能由年长的女儿参加“踩堂”活动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舞”将会聚一堂,齐展风姿。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由4—6人担任为《踩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准备停当后,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作舞。舞蹈动作与节奏,依照芦笙头所领奏的曲调更换舞姿。女子以原地旋转和两臂上下、前后的摆动为主要动作;男子在边吹奏芦笙,边做幅度较大的蹲步、跳跃、点步踢腿等动作。整个舞蹈沉浸在抒情与细腻之中,但又不少萧洒与活泼。而且,每当若干堂舞队同时作舞时,“芦笙曲”此起彼伏,姑娘们舞姿翩跹,真是构成一片歌舞海洋,热闹非凡。更有意思的是,在广西三江县《踩堂》的最后,有时还会加入更为激烈和引人注目,似拔河游戏的娱乐活动“拉鼓”。所有作舞的男女分为两边,拉拽着系有粗绳的长形木鼓,以一方胜利为舞蹈活动的终止。 此外,在侗族凡希望成为被人赞扬的青年男子,不但必须是生产能手,同时也要吹得一手好芦笙和掌握芦笙舞的高难技巧。所以每当有展现舞蹈才能的机会,青年男子必跃跃欲试绝不会放弃任何时机。因在集体“芦笙舞”中,只要条件允许,就会穿插由高超技艺的男子表演单人、双人和 4人的竞技性“芦笙舞”。这也是未婚男青年显示自己吹奏芦笙水平和展示舞蹈力度、技巧,提高自身价值,赢得姑娘们赞许和青睐的重要举措。除每年的传统民族节日外,在当年丰收后的新年时,将会由优秀芦笙手组成“芦笙队”到其他侗族村寨进行“串寨”活动。每当这时,被村寨公认的芦笙头,便盛装打扮地率领芦笙队前往各寨进行芦笙表演。侗族是十分热情的民族,只要有芦笙队进寨表演芦笙,都会受到极为丰厚的款待。而且在表演过程中,一旦一表人才的芦笙头被该寨的“寨花”看中,那这一对情人难解难分的缠绵细语,将会给整个芦笙队带来被盛情挽留的难得运气。

文化百科论坛

拿起笔写下,你知道的民俗故事吧!也许你读了许多书,走访了许多地方,了解了许多民风民俗,也许你只 是对某个民俗故事一知半解,没关系,加入我们会让你更加了解各地的民俗,发现世界的奇妙!

你来评论吧!
称  呼:
内  容:

政府网工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现代农业博览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