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葫芦笙舞
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据记载:花倮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总人数约有二千余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曼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在开化古铜鼓图饰上,有4个头戴羽冠、衣着羽衣、吹葫芦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饰纹,舞姿正是一个典型的“S”形前后曲动的造型动作。即此可以证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芦笙舞时,是头戴羽冠、手执羽毛、身穿羽衣、屈肢顿足而周旋飞舞。今天曼村花倮妇女的头饰和服饰仍保留有一些“羽冠”和“羽衣”的痕迹,说明曼村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由古滇先民舞蹈传承而来,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葫芦笙舞有其独特的地方,当一男性吹响葫芦笙时,妇女们便排成排,闻笙起舞,从头部至足踝一刻不停地呈"S"形摆动,动作简洁明快,节奏则与迪斯科舞相近,因此被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戴爱莲誉为"中国式的迪斯科。
相关资讯
葫芦笙舞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花倮人的祖先在奔波迁徙过程中,只剩下母亲玛索和女儿红妹相依为命,红妹长大后,被邻近的一条蛇精卷去,玛索斗不过蛇精,哭得死去活来,躺在荒山上又累又饿,随手采下身边的荞籽吃下,不久她生下一男孩,并很快长大成人。一天飞来一只怪鸟,不停地叫:"姐姐红妹,姐姐红妹"。他去问母亲,玛索流着泪告诉他红妹的故事。男孩一怒之下,跟着怪鸟来救红妹,怪鸟停在田间一只巨大的葫芦上,不走了,不停地用嘴啄击葫芦,发出奇特的声音。男孩采下葫芦,制成葫芦笙,和怪鸟来到蛇洞,他一吹响葫芦笙,顿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蛇精在葫芦笙声中不断地呈"S"形扭动,尾巴完全放开了卷着的红妹,直到气绝身亡。姐弟回到家并从此繁衍后代。此后,花倮妇女就以跳葫芦笙舞来驱逐缠在身上的"蛇精",并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