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春节,就是农历元旦,是我国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大约起源于遥远的古代。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夏代,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气候一、天文、农事季节特点创造出一套历法,称夏历。那时,人们就知道冬去春来开始的一天,称这天为“元旦”或“元日",谓之“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时至西周,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春节”概念,时间大概在农历“立春”前后。到汉武帝时,我国创立了太阳历,从那时起就正式把“春节”定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个风俗传统一直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统一以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成为法定的节日,全国人民欢度新春。
流传两千多年的新春佳节,形成了很多风俗习惯。其中带有迷信色彩的部分,诸如祭神敬天之类,已随着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淘汰;而一些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节日传统,像放爆竹、贴春联、粘窗花、挂年画、插鬓花、送贺年片等至今仍在盛行。
春节这天,我国南方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吃“春盘”。什么是“春盘”,即用芹菜、韭菜、竹笋组成的,表示勤劳、长久、蓬勃的意思。有的人家,每个人还要咬一口生萝卜,叫做“咬春",以预防疾病。在农村,吃了“春盘’’之后,就是“打春牛”,预祝来年丰收。这个风俗是由北宋开始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打春牛”的风俗。
我国北方一些农村,在春节期间,有扭秧歌、闹社火、唱大 戏等习俗。每个村子都要组织秧歌队,到邻村去扭,往来互 访,以示贺年。初一,北方习惯吃水饺或汤团,表示家人团圆。
尽管我国南北方春节风俗有所差异,但“年糕”和“拜年”习俗是共同的。据说吃“年糕”是象征着生产和生活“年年高,日日好”,这不正是反映出人民群众迫切的心意和良好的愿望吗?从年初一开始,不论是城乡村镇,还是街头巷尾,人们总是川流不息、喜气洋洋,左邻右舍、至爱亲朋、上级下级、干部群众,登门拜年,互相祝愿,恭贺幸福。大家在一年辛勤劳动工作之余,利用假日,促膝趣谈,游艺戏乐,欢聚一堂,亲密无间,团结一心,这确实是个有意义的中国传统风俗。
在台湾民间,许多人重视农家历书所载的正月初一凌晨的所谓“开正”,就是一年第一天开春的意思,时刻一到,家家鸣放鞭炮,表示迎春纳喜,预祝新年吉祥。
开春这天要走亲访友,称为“走春”。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说些吉利话,主人都会拿出以朱红色木盒或九龙盘装盛的糖果,并端甜茶,热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间的亲密。客人告辞离去时,主人和客人向对方的孩子互赠红包。
开春这天即是正月初一,这是一年之中最欢乐的日子,男男女女穿上新衣,彼此互相拜年,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称为“贺正”。拜年时,用毛笔把自己的姓名写在红纸片上,每到一户,送上一张,主人以糖果款待客人,收下名片,贴在正厅的墙壁上,借以夸耀自己亲友之多。
台湾正月初一早晨,多半是吃蔬菜,不吃鱼肉荤菜,表示新年清净健康。初一这天不吃炸的年糕,因为炸年糕时,必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类似台语“煎赤赤”。“赤”意味着赤贫,不吉利。
初一这天,农家是禁止睡午觉的。因为人们认为,在新年的第一天里,男人睡午觉田畦会崩溃,女人睡午觉厨房就倒塌。这种风俗其实是和台湾农民勤劳持家的好风气有密切关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