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婚恋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婚恋习俗。男女青年的婚恋方式奇异独特,有着丰富的浪漫色彩,英国的约克郡,当地适龄女子因害羞难于开口,便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来向男子示意。绿色的表示:“来吧,试试看”。黄色的表示:“我已经在谈了”。红色的则表示:“你不要找上门来”。
希腊马其顿山区,少女穿紫色花边紧身上衣的表示未婚,穿有白色花边的表示她刚做新娘,而上衣镶淡紫色花边的表示她是寡妇。
在荷兰的一些乡村,招婿富有诗情画意。少女长大时,她的父母将一盆玫瑰花放在她卧室的窗口上,以吸引小伙子。
德国的希乔贝克镇,男女老少都爱下棋。镇里的姑娘选择丈夫的主要条件是看他棋艺的高低。小伙子向姑娘求婚前,得先同未来的岳父大人下一盘棋,赢了,会受到姑娘一家的热情款待而成亲;输了,就不要想得到姑娘的爱。
在法国有些地方的新婚宴会上,新郎按习俗会和客人一起追逐新娘,争拉新娘的吊袜带。这时候,新娘往往羞愧万分,主动将吊袜带交给那个稳操胜券者。当然,也有不少新娘为了增加气氛,强与周旋,非让客人闹得精疲力尽,否则决不罢休。
在南斯拉夫的达尔马希亚地区,每当婚礼将结束之际,新郎必须踢打新娘。这也许是夫权威严的象征,是表示亲热的嬉闹。在哥拉兹特,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非常奇怪的婚姻习俗,当男女双方恋爱成功到正式结婚时,新娘的亲友首先要把新郎拉到屋外,再把他捆绑在一根大柱上,然后在他身旁燃起熊熊篝火,大伙儿接着使劲地将烟火扇向新郎。在这紧急时刻,未来的岳母高兴地从屋内走出,大声说:“各位来宾,酒宴已经摆开,请入席吧!”这时候,有意取闹的来宾,纷纷走近大柱,将小伙子松绑。新郎却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捷克北部的小城利贝雷次,至今还保持着以前波希米亚民间的传统结婚习俗。每逢周末,人们就在县城中心的广场上观赏到这种喜庆的情况:一对对青年男女穿着结婚的礼服,先在古老的市政大楼内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然后由新郎扶新娘坐到一辆四轮无篷的小木车上,由新郎在前拉车,一直拉到“婚姻之港”(指新房)。途中,行人不断地向新郎新娘贺喜,有的则致以祝福的微笑。
罗马尼亚山区迎亲那天,新郎身穿礼服、头戴窄沿绿色呢帽;在乐师和亲友陪同下前往女家。女方村里的小伙子们在街道上、大门前设置重重障碍,加以阻拦。新郎要付出喜钱,才能通过。走进门前,先由司仪进入院内,唱起迎亲曲,唱完迎亲曲,新娘的父母便以好酒招待来宾。当迎亲队伍回到新郎家门时,婆婆和另一位近亲妇女手捧两杯酒迎候新人,举行过门仪式:新娘将两杯酒各饮一点以后,上前吻她俩的手,婆婆就将媳妇领进新房内。入夜,前来庆贺的人们饮美酒,尝佳肴,唱歌,跳舞,直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俄罗斯人的婚礼,是从考新郎、新娘揭开序幕的。主持婚礼的长者担任考官。新郎的考题是劈柴和降服烈马。考场上摆着一段坚韧粗大的硬木,新郎必须使出浑身力气在规定时间内劈完这段木柴。劈得又快又好的,受到赞扬;劈得又慢又差的,受到嘲笑。在野外拴着一匹傈悍烈马,要求新郎很好驾驭它,做到策马奔驰,顺利穿越闹市,就得到骑士的美誉;如果新郎刚跨上马,马纵跳嘶叫,被摔下马来,在当地可能找不到情侣。接着,新娘进入考试。她必须在几分钟内点燃炉火,并把面揉好,放进锅内,烙成脆饼。还要在规定的时间里,缝好一顶绣花小圆帽,或绣出一个小荷包,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双方考试合格后,一群身穿民族服装的姑娘就会跑上来,把面包和盐、蜂蜜和布娃娃送给新人,祝他们家庭富裕,生活美满,儿女满堂。
在意大利南方的小城镇,旧日的习俗依然风行。新娘来去教堂都必须步行,她走在亲友们一群人的最前列,童男童女在后面托着她婚纱的尾摆。当新娘从大街上走过时,围观者向她抛撒糖果,甚至硬币。在加拉布里亚省,新娘和未来的婆婆在教堂门口相会。婆婆给儿媳戴上手镯、项链、耳环等。以后新娘把手中的花束掷给自己的女友,表示姑娘时代已经结束,这时候,新郎走上前来再送给她一束鲜花。然后,两人一起剪下一条横在教堂门前的缎带,共同迈进神圣的殿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