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供销网首页
您好,欢迎来到农资供销网

歌墟

歌墟,是广西壮族农村中的一种群众性的歌唱活动,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多在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为期数天。春季多在春节,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秋季多选在中秋节前后。   

歌墟,是节日的汉名,在壮话中有不同的称谓:如“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去唱歌;“行墩”,意思是垌场圩市,“圩蓬”,意思是欢乐的节日;“欢窝敢”,意为在岩洞外唱歌,因为过去壮族很少建寺庙,一般神像都放在岩洞里,那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岩洞外才能放声歌唱。在汉文古籍中,称这种习俗为“浪花歌”、“跳月圩”。   

关于歌墟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其中有一说法是,壮族人民为了纪念自己的歌仙刘三姐,便在每年三姐去世的那天,唱山歌三天三夜,以后形成歌墟。   

歌墟出自民间,历史悠久。广西自古以来素有“歌海”之称。壮族人民能歌善舞,文献早有记载。《太平寰宇记》关于昭州一带壮族风俗的记载说,在谷熟时,“男女盛会……聚会作歌”,以谢神赐丰收。《说蛮》中说,壮族风俗,每逢春秋男女聚会唱歌,唱歌使人不得疾病,延年益寿。宋,元以后,歌墟开始成为文化娱乐与男女恋爱的场所,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叫“飞纯”。明代的歌墟已与现在相近,据《赤雅》记载,壮族男女于春秋时携带礼物,在风景优美的山头旷野吹箫奏笙,女子三五唱歌,男子成群来和。到了清代,歌墟进一步发展,规模大的歌墟,竟达数千人,活动内容也日益丰富。如横州一带,每年元旦或第二天,男女约会J答歌”,男子以布帕送给女子,如女子有意,日后便在布帕上绣上花朵归还,叫作“抛帕”。宾州一带在春秋歌期,男女聚集一起,各自拿着扇子,手帕互相拍着玩,称为“博扇”。《龙州县志·风俗》载:“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日‘歌圩’。”据民国年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有歌墟或类似歌墟活动的达二十六县,几乎遍及广西壮族所居各县。   

根据传说与文献记载,历史上的歌墟多以“依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它可能是由古代壮族的对偶婚姻演变而来,并在向一夫一妻制发展的阶段基本形成,到明代,“歌墟”活动的形式就已稳定。   

歌墟前,附近村庄家家户户扫房设铺,蒸煮五色糯米饭,备好酒菜,热情接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客友。有的地方还为对歌赛歌搭起彩棚,称为歌棚。凡是未婚的姑娘,每人至少拿出一条短至十米、长至几十米的布来搭歌棚用。而这些布条又都属于姑娘们私有,是出嫁时的嫁妆。   

歌墟期间,青年男女都打扮得漂漂亮亮,集中到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女子三、五成群,男子四、六结队,分别用歌声唱答。从白天到夜晚,到处是歌的海洋。   

歌墟上唱的歌种类很多,有情歌,盘歌、叙事歌、农事歌、故事歌等。典型的歌墟有自己约定俗成的一套程式,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般都先唱见面歌和赞美歌·   

女:一群画眉哪里来? 金身银眉嘴巴乖,歌声赛过金铃美,请唱几声好开怀。

男:今早上山遇锦鸡,红面花衣真会啼,声声赛过金铃美,画眉百啭也难敌。见面歌一般是相互的询问,接着唱“求歌”,又称“请歌”,即“起头歌”之意。

句首音调高亢,以示正式邀请对歌。唱过“求歌”,进入盘歌。盘歌的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社会生活、劳动生产等,无所不有,一问一答。如;  

男:天河两岸一对星,遥遥相望什么名?它们为何被分离,何时见面能会亲?   

女:天河两岸一对星,牛郎织女泪盈盈。天母拆情造天河,喜鹊搭桥才会亲。      

男:过去历史长悠悠,哪个造火暖心头? 哪个教民种五谷?哪个平地盖竹楼?   

女:过去历史长悠悠,燧人造火暖心头,神农教民种五谷,有巢平地盖竹楼。又如:   

女,小小绣球千支线,轻轻抛到哥身旁,望哥莫嫌妹手笨,实现四化妹当先。   

男:小小绣球轻又轻,千针万线妹的心,哥爱绣球如珍宝,实现四化同妹行。   

唱盘歌时也会出现歌手出来“抢歌”,巧妙地发歌引人同自己“斗歌”。最后唱倾慕歌(初交歌)、盟誓歌(深交歌)。就这样,通过唱歌结下情谊,有情人则另约相会,互赠礼品。   

歌墟场上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来说,应按不同对象的身份特征来选择歌唱的内容,这可以从妇女的装束服饰上来加以区别,否则,便会被认为是失礼。   

在对歌的同时,有些青年男女,则在各自的布棚里,用各种做工精致的绣球隔棚互相抛接。这些绣球是壮族姑娘用花布或绸缎包裹豆粟、棉籽、外套丝绒网织而成,有方形、圆形、菱形几种,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上端连着一根彩带,下端系着一束一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绣球抛到对方场内时,若对方接不住,说明不灵巧、不敏捷,有时要被罚唱歌和表演节目。因此,双方人员须全神贯注,抢绣球时的忙乱场面,常常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绣球也是青年男女之间传递爱情的媒介。未婚女青年在对歌时,会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地将绣球赠送意中人,对方则回赠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然后双双再通过对歌,缔结“同年”,订“白头”之盟。   

都安一带,在节日里还有一种有趣的碰蛋习俗。节日前各家各户都把鸡、鸭、鹅蛋煮熟,染上鲜红的颜色,用绳子连成一串,看谁蛋多,染得美丽。男女青年选择到自己的对象时,便拿着红蛋去碰对方手里的红蛋,如果对方同意,就双双到人少的地方去倾谈。假如对方不同意;女方就用手把蛋头握住,不让男方碰破,那么,男方只好走开。   

“放花炮”是平果、马山等地歌墟中的活动。所谓“花饱”,就是用竹片或藤条编成一个圆圈,用红布包扎,当中放置一些小礼品。放炮时,把红炮圈置于炮筒口,然后点燃放炮,人们争抢红炮圈,谁抢到谁就可以得到镜屏等礼品。每场歌墟先放三炮,然后唱歌,故有“花炮歌墟”之称。   

“放球,还球”是邕宁县壮族的一种唱歌活动形式,由甲、乙双方相互以“放球”,“还球”形式进行歌唱,尤以“还球”为隆重,故又叫“还球歌墟”。这种球用丝线和羽毛织成状如毽子、大如篮球的大彩球。球外包一块大红绸,露出羽毛和丝带,红绸里放有小镜子、木梳、手帕、发蜡、香皂等礼物。甲方由两个男青年捧起花篮装着的彩球,唱起“放球”山歌送给乙方。乙方由两位女青年唱起接球山歌,把彩球接下,“放球仪式”结束,“还球日”前夕,人们聚集歌场,交结朋友,选择对象,纵情歌唱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举行“还球”仪式。“还球”一方由两名男歌手分别提彩球和捧礼品(饼干,糖果和日用品),唱着歌走向对方,唱到第三句时(四句一阕)就把彩球和礼品交给接球的两个女歌手,唱第四句歌时返回原处。紧接着接球一方的两名女歌手唱着歌将彩球和礼品退回男方。这样不断对唱,往返还送,如男方唱不赢,女方就不收球,有时甚至连唱一天一夜。等到男方对出好歌,女方就不再把彩球送回。这时,两个主唱女歌手当场“开球”,礼物中的日用品归女歌手们所得,其他食物送给男歌手,对方客人和在场群众,“还球”结束,当日落西山,歌墟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就唱嘱别歌和约会歌:芭蕉树蔸大又高,从头到尾心一条,今日歌墟来相会,一心交情交到老。再如。想吃荔枝不怕远,想吃龙眼不怕高,来日歌节再相会,莫学吃蔗把尾抛。   

有的人还相约,晚上再到附近的村子里去对歌,这就是夜歌墟。夜歌墟一般唱的都是生产歌、造屋歌、谜语歌等。夜歌墟开始后,男女老少前来观看,非常热闹。     

歌墟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娱乐活动形式。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常在歌墟场上用歌声揭露和控诉旧社会的黑暗。所以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以歌墟“有伤风化”、“有失大雅”为名,下令禁歌,但总是令出不行,禁而不绝。解放前,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曾在他的家乡东兰县歌墟场上,利用唱歌形式,宣传革命道理。   

解放后,壮族人民抛弃了歌墟活动中的不健康内容,增加了社会主义新内容,赋予歌墟以新的生命。歌墟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还组织壮族人民喜爱的舞龙、舞狮,拳术表演、演壮戏、唱采茶、放电影、拔河,射击、打球等活动,为歌墟增添了丰富多采的内容。

相关资讯

文化百科论坛

拿起笔写下,你知道的民俗故事吧!也许你读了许多书,走访了许多地方,了解了许多民风民俗,也许你只 是对某个民俗故事一知半解,没关系,加入我们会让你更加了解各地的民俗,发现世界的奇妙!

你来评论吧!
称  呼:
内  容:

政府网工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现代农业博览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