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供销网首页
您好,欢迎来到农资供销网

纳顿

纳顿,又名七月会、庆丰收会,是居住在青海省民和县官亭,中川、甘沟一带的土族人的传统节日。   

纳顿,系蒙语“那达慕”的借词,即“戏耍”、“浪庙会”之意。关于纳顿的来历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在旧社会,土族三川地区灾难不断,老天爷从不给个好脸,到秋后,常常连枯草也收不拢。人们就请法拉(巫师)插牌子(画有道教符文的柏木牌子)、筑雷台(村口或宅前垒起的小土台)、作卧柏(在三岔路口,埋下写有符文的木桩、狗头和五色粮食等物,上面堆满石头,插有柳条、矛、弓箭等物)。再穷的人家也要供奉“打拉尕”(把一支木制的羽箭,插在一个装有五色粮食以及制钱、棉花、羊毛、茶叶、布匹等物的木斗中),全家老小,早晚要跪在它面前,祈求年事好转。后来,有人从四川灌县二郎庙请来木雕的二郎神像,说他是治理都江堰的李冰之子李二郎的化身,能呼风唤雨,治旱灭雹。于是村村立庙,虔诚祈愿李二郎保佑秋后丰收。说也奇怪,这年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伙喜得眉开眼笑。他们把放有二郎神雕像的八抬大轿,由这个村抬到那个村,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沿途村民,伏地跪拜谢恩。前来捧鸡牵羊、奠酒献供的善男信女,更是络绎不绝。人们从七月中旬一直闹腾到九月中旬。在官亭庙外空地上搭的接神帐篷,到九月底才撤掉。这就是纳顿的最初来历。   

其实纳顿的历史比上述说法要悠久得多。这从纳顿所表现的传统舞蹈“杀虎将”中可以看出:至少早在土族人的祖先从事畜牧业生产时期,纳顿就已经开始了。以后发展到农业生产阶段,又产生了反映这种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舞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们从游牧生活逐渐过渡到农业定居生活,使土族的这些传统文艺形式趋于定型化。    纳顿的规模,视年景好坏而定。一般在丰收年景才大规模举行,若遇灾年或歉年则不举行。纳顿以村庄为单位举行,不拘姓氏。但以本村庄什么姓最多来称呼纳顿,如“马家纳顿”、“宋家纳顿”等。   

纳顿举行的日期因地而异,多以庄稼成熟季节为始,平川较山区为早,大致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中旬到九月中旬之间,会期一天。   

在纳顿会期前,人们早就忙着准备。在会场的正北(或正西)方向扎起一顶帐篷,备好锣鼓、面具和服饰。节日清晨,每家都带上一对大蒸饼和烟、酒等来到会场,交给负责管理这些东西的人。纳顿结束后,蒸饼就由管理者散发给大家。   

纳顿开始时,由本村二十到五十个老中青年人组成“会手”,老人身着长服,手执各种彩旗、扇子在前面领队,后有锣鼓手跟随,青年人拿着旗子、柳条尾随。人们按锣鼓的节拍,翩翩起舞,间呼大好,到离村几百米外的固定地点去迎接外村的“会手”。因为在这一天,固定地由外村组织·t会手”前来本村庆贺。两边的“会手”相逢时,各自起舞,来回旋转三次,先由几位老人向外村“会手”敬酒,然后会合在一起,互相握手,高呼大好,并用力敲响鼓声,以示欢乐。这时本村“会手”要向两旁让开,待外村“会手”进去后,跟在后面进入会场,开始作精彩的表演。    -   

第一个节目是“庄稼其”舞蹈。表演者的服饰打扮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充满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接着,还表演充满神话色彩的舞蹈“杀虎将”。这是一出表现古时土族祖先们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舞蹈。土族人把杀虎将比作土族祖先的化身,从杀虎将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土族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英勇精神。

相关资讯

文化百科论坛

拿起笔写下,你知道的民俗故事吧!也许你读了许多书,走访了许多地方,了解了许多民风民俗,也许你只 是对某个民俗故事一知半解,没关系,加入我们会让你更加了解各地的民俗,发现世界的奇妙!

你来评论吧!
称  呼:
内  容:

政府网工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现代农业博览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