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传统的年节。它是按照藏历推算出来的。,
藏历是一种古老的历法,是由藏族人民参酌农历和印度历制定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藏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既保持了自己的特点,也接受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推算方法。总的来说,藏历是阴阳合历,一年分为四季。四季以冬春夏秋为序,月份亦有大建、小建之分,大建三十天,小建二十九天,一年为十二个月,共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平均每两年半到三年加一个闰月,闰年为三百八十四天或三百八十五天,用以调整月份与季节的关系。每月的日数有重有缺,好的日子可以重,如初四是吉日,就接连两个初四.相反,不好的日子可以缺,如初七是凶日,可以取消,初六过了就是初八。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从九世纪以来,藏历便一直采用千支纪年法,所不同的是在藏历中十干换成了五行: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而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譬如农历的甲子年,藏历就叫木鼠年;农历的丙寅年,藏历就叫火虎年等.干支六十年一循环,藏历中叫“饶琼”,与内地“六十花甲子”相似,这反映了汉藏两族历法的渊源关系。藏历的正式使用,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时值农历丁卯年,于是以丁卯年为始,计六十年为一个“饶琼”,到现在已是第十六个“饶琼”了。在西藏所有的节日都按藏历计算;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藏族,一般按农历推算。
藏历年有着古老的历史,据文字记载,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便有了自己的历算法,当时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运算很简单。那时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藏历的十一月一日。在山南地区,曾发现过一部历书,叫做《纺线老人月算》,这部古老的历算书,详尽地总结了当时藏族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天文历算知识,对后来藏族地区天文历法有很大影响。到了唐代,西藏仍以麦熟为新年,这在《新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为:“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旧唐书·吐蕃传》则说:“不知节候,以麦熟为岁首。”岁首就是新年。现在的藏历年,是藏、汉,蒙三个民族历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征。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赞干布同唐朝缔结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重要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生产工具,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汉民族的团结。由于农历元月一日适逢藏历十一月,从而把藏历十一月算作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形成了欢度新年的习俗。
传统的藏历年,是藏族人民隆重的节日。但在解放前,主要是封建农奴主阶级于此寻欢作乐,对广大被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来说,只不过是一个辛酸岁月的开始。那时,“猫头鹰一叫,官吏到门”,每逢藏历年,贪官污吏挨门派差逼债,广大农奴苦不堪言。解放后,这个节日才真正成为藏族人民的节日。节日时间因地而异,拉萨是藏历一月一日,年楚河以南是藏历十二月一日,昌都的一些地方则为十一月一日。
为了欢度藏历年,藏族人民都提前开始作准备,家家户户在水盆里浸泡青稞、小麦种子,以育青苗。到了新年,青苗长出二寸多高,摆在佛龛、茶几上,预祝新年粮食丰收。从十二月中旬开始,各家各户操办年货,煎炸果子,藏族称为“卡赛”。“卡赛”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苦过”,有长条状的“那夏”,有大麻花似的“木东”,还有勺子形的“宾多”。此外还备有手抓羊肉、酥油茶、奶茶,青稞酒,“蕨麻宅菜”(用蕨麻、大米、酥油、自糖制成)、“提”(用酥油、奶酪和糖制成)等节日食品。十二月二十九日晚饭以前,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成吉祥徽;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象征吉祥、永恒的“卍”号;有的还在房梁画上很多白粉点,表示人寿粮丰。晚上各家都要吃团圆饭,食用名叫“古突”的面团土粑。这种饭是按照日期名称命名的,“古”即九(表示二十九日),“突”即土粑的意思。土粑的面团里包着各种东西,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看看谁吃到这些东西。吃到包有石子的面团,预示将到的一年里他的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里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了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按习惯,这顿年饭每人都得吃九碗,也就是添九次饭,每碗都不能吃完,然后把残汤剩饭倒在一个盆里。吃完饭要端着这盆,打着火把,到每个房间去转悠。过去把这叫做“赶鬼”,现在可以说是检查卫生,看各房打扫得干净不干净,布置得漂亮不漂亮。除夕那一天夜间,打扫庭院,并洒上水,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燃起象征吉祥的松脂,房门和窗户都挂上了彩色艳丽的“祥布”,屋里整齐明亮,桌柜上陈列着用酥油糌粑做成的各式美点;陈列着一个叫做“竹素琪玛”的五谷斗,这是一种用木板特制的长方形空盒,中间用木板隔开,在斗板上刻有花,象牙、宝石等图案,有的还刻有月亮和星星,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炒蚕豆、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还陈列着一个用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名叫“洛过”。桌柜的上方挂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画像,或信仰的神或名人像,以示虔诚,并标志过去一年的丰收,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畜牧业和农业获得丰收。此外,除夕之夜还有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试穿新衣,还有家庭主妇将煮好的“规颠”(放有红糖、碎奶渣的青稞酒),于午夜时分送给睡在被窝里的家人喝等等。
新年初一,男子身着红绸衬衣,大领大袍,腰束彩带,脚穿乌亮的皮靴,妇女们头上缠着鲜艳的“扎秀”,腰系彩色氆 氇。凌晨,家庭主妇便到河旁井边背回一桶“吉祥水”,让全家起床洗漱并饮饱牲畜。待老小依序坐定后,母亲便端起竹素琪玛,向全家祝福“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于是每人从竹索琪玛中抓一点糌粑对空抛撒,品尝少许并回祝“阿妈巴珠贡康桑,,(愿慈母安乐康健)。相互祝愿之后,大家就喝“除杜”(放有碎肉骨头和碎奶渣的麦粒粥),吃绵羊头,孩子们燃放鞭炮。这一天,一般是闭门欢聚,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亲戚友好互相拜年,见面时互相热情地祝贺“扎西德勒”和 “洛桑尔沙”,(新年好)。特别 亲近的朋友还要互献哈 达。哈达是一种漂亮的绫罗质品,半透明,颜色多样,其中 以洁白色为最多,哈达的长短不一,有的哈达长六、七公尺, 宽三、四公尺,哈达越长越显得对被献者的尊敬。献哈达 时,将哈达平披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庄重地双手慢慢举 起哈达,上升到自己的头顶,再慢慢地下降到原来的高度, 就直推向受礼者面前,请对方收纳。在献哈达时还要致词, 以祝愿吉利。客人拜访时,主人要端过竹素琪玛,客人轮个 拈三点糌粑粉撒向空中,然后拈一点放到嘴里吃。刚吃完, 家里老人便提着盛满青稞酒的酒壶,用大杯子请客人喝酒, 这时客人用无名指在酒杯中点三下弹向空中(表示祝福之 意),然后再喝。第一杯酒为了尊敬主人,得分三口喝完,然’后互相祝酒,尽情歌舞。新年初二这一天,有的地方的姑娘 如果到了十七岁,爸爸妈妈还要给她“上头”,即将十五,六 岁时梳的五条辫子,改梳成几十条小辫子。“上头”时父母 要为女儿准备好服饰和头饰,并请一位有专长的妇女来给 女儿梳头打扮。“上头”以后,姑娘便成为大人。
节日的晚间,在空旷的草地上,青年男女围着篝火,跳 锅庄舞。以胡琴等乐器伴奏,队形成圆或双行,有时手拉着 手,有时手搭着肩,由能歌善舞者领队,边歌边舞。踢踏声, 歌声和乐器声,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雄伟激昂 的气魄。这样的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
逛“林卡”(园林、公园),也是藏历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当东方刚露出鱼肚白,人们便出门了。老大爷、老大妈提着 灌满青稞酒的酒壶,背着装有酥油茶的热水瓶,笑容满面地走在前面,后面是用车推着帐篷卷、背着六弦琴的小伙子,拖着长辫、系着围裙的姑娘走在最后面。人们在帐篷里、帷幔内,铺上毛毯和塑料布,摆上青稞酒、酥油茶、酸奶子、奶酪和卡赛,边吃,边喝,边弹、边唱.边跳,兴尽而归。青年男女则聚在一起,弹唱团结祝福歌,跳“锅庄”、弦子舞,有的借机寻找心爱的情人。逛“林卡”的形成,可能与西藏高原特定的自然条件及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冬季长时间憋在屋子里,一俟春暖花开,涌向林卡那是很自然的。
过年期间,有条件的地方还举行赛马、角力、射箭、赛牦牛、拔河,比长跑、投掷、唱山歌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甘肃夏河地区的藏民,过藏历年时,村子之间要组织赛马,还要组成唱酒曲队,到对方村子里去贺年,酒曲队来到村中那家,那家就要在门前放鞭炮欢迎,门内一人持碗,碗外沿是酥油粘羊毛,碗内盛酒,进来一个人,蘸酒弹一次。进来后在院中一排排席地而坐,主人端上包子、糖果和白酒,大家边喝边唱,先单唱,后合唱,在一片“扎西”(吉祥)声中结束。离门时每人照进门时那样弹一次酒。弹酒表示祝福,羊毛表示长寿。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