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街
会街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阿昌语叫“熬露”,汉话叫会街。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是阿昌族迎接“个打马”(阿昌语:菩萨)返回人间的宗教节日。从农历九月初十日起过五天。届时要赶五个街子,一天一街,一直赶到十四日。在此期间,姑娘、小伙子晚上不睡觉,负责收斋米、煮斋饭、供斋等活动。
解放前,每到会街,土司便出来收会街钱,借机盘剥群众。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本着有利生产和厉行节约的原则,对会街节的内容做了一些改革,使会街节面貌焕然一新。1983年4月9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把会街正式定为陇川阿昌族的节日,于每年农历九月举行,节日时间两天。
节前十多天,人们便开始准备。每逢会街,遍街可见做火炕猪肉米线的小摊。
耍白象,是节日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白象用竹木做架,用各色彩纸糊身,布做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会街开始,男女老少簇拥着白象走出村寨,小伙子们敲着象脚鼓和鋩锣,打着彩旗,放鞭炮在前开路,其他人拿着绿叶青枝随后,从四面八方来到会街会场,然后举行会街仪式,主持人致贺词,对应邀参加节日的宾客表示欢迎。宾客代表致祝词,送彩礼,向阿昌族人民表示节日祝贺。接着给白象系上红绸,仪式结束。耍白象前,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象鼻就会上下左右甩起来。人们围着白象跳起兼有音乐、舞蹈、体育活动的象脚鼓舞。跳时,对数不限,打镲的始终和击象脚鼓者斜对着跳,舞步动作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第三次往下蹲时外甩鼓身,鼓尾从打镲的脊背和头上扫过。然后顺左脚甩回,鼓尾又随着击鼓者往前尽量弓腰半蹲,直到碰响地面,同时打镲的也跟着跳跃下蹲,打响镲,霎间分开镲向地面按去,在还没有接触地面时即前后分开,然后迅速跳起,互相转身侧目。这时欢乐的情绪达到高潮,拿着树枝起舞的男子发出一片欢呼:“哦——会会!”
会街期间,除了耍白象,人们还要举行跳舞、唱歌娱乐活动。阿昌族民歌含蓄清新,曲调悠扬;。对唱山歌分为多套,大体分为:候承、邀约,夸口、结交、辞别、送路等。传统的“窝罗”(堂屋旁边的欢乐)、“蹬”(边歌边舞)和“蹬窝罗”最富有民族特色。“窝罗”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传统艺术,因唱词开头的衬词“窝罗”而得名,有固定的调子和内容,可以依调更换内容,,随编随唱。“蹬窝罗”时,由一个最善于歌舞的人领头,其余的人双手叉腰跟在后边随唱,唱一句,舞一步,旁观的人也常常自动助唱,十分热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