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节
哈节,是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京族语言中, “哈”或“唱哈”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沥尾、巫头二岛是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地区是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红坎村是农历正月二十五FI。
每逢哈节,人们赶紧把活干完,将屋里屋外收拾干净,穿起节日服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哈亭听哈,周围的汉,壮族人民也常常来赴会,有时竟达千人以上,使寂静的海岛,顿时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唱哈的地点哈亭是一座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用上等木材建造,美观坚固,室内宽敞。过去,哈亭实际上是祠堂和神庙兼一,哈亭内供有全村共同敬奉的神像和各姓的祖宗牌位。唱哈期I'.-I,人们除听哈外,还举行祭祖等活动。解放后,京族人民革除了封建迷信,赋予哈节健康向上的内容。
哈节上唱的歌,ml哈歌,多有歌本流传,词以“字喃’’(意为南方之字,系十三世纪末,京族人民在利用汉字的基础上刨造的本民族文字)写成。哈歌由专人在哈节时演唱。唱哈的角色,通常为三人,一个男歌手叫“哈哥”,主要是操琴伴奏;两个女歌手叫“哈妹”,轮流担任主唱。演唱时,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正堂中间,手拿两块小竹板,边唱边敲,另一个哈妹坐在一旁,手击竹制的梆子来押拍,操琴的哈哥,便依曲调伴奏,歌声悠扬婉转,琴音清亮柔美。
京族的哈歌词内容丰富,且受到汉族诗词曲赋的影响。其中有长篇叙事歌、生产劳动歌、诉苦歌、情歌、风俗歌、宗教歌,盘歌等。歌曲的调子达三十余种,有独唱,也有对唱,朴素健康。情歌占有一定的比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男唱: 一爱妹,情意坚,不嫌我穷。 二爱妹,性情柔,好似一块绸手绢。 三爱妹,乌黑眼,水汪汪地只把哥来看。 四爱妹,粉红脸,桃花一旁也自惭。 五爱妹,脸上酒窝溜溜圆,比美酒还甜。. 六爱妹,风吹妹发飘飘起,象朵梅花立庭前。 七爱妹,手儿尖又尖,什么针线也能连。 八爱妹,十全十美赛天仙。 九爱妹,爱得我心儿穿。 十爱妹,再无言语表达我心田。
女唱: 一想哥,心善良,真心诚意把妹恋。 二想哥,品行端,对妹不把假话编。 三想哥,相貌好,高高身材红红面。 四想哥,情意绵,知心话意甜心田。 五想哥,劳动好,_肩能挑百二三。 六想哥,手脚巧,什么活儿都能干。 七想哥,真大胆,更深半夜把妹探。 八想哥,从早想到晚。 九想哥,茶饭无味难下咽。 十想哥,不知何时结良缘。
表达了男女青年相互思恋与纯洁的爱情,配上独弦琴的伴奏,感人心弦。
唱哈时,还要跳京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舞蹈“跳天灯”,“跳乐”、“花棍舞”等。“跳天灯”原是一种宗教舞蹈,舞时姑娘们头顶手持竖有燃烧着的蜡烛盘碟,随着鼓点的强烈节奏翩翩起舞,构成各种优美的画面。“跳乐”的动作和跳天灯差不多,以鼓伴奏,鼓点越打越强烈,舞也越跳越快,一派狂欢狂舞的景象。“花棍舞”以转动手上的花棍为主要舞姿,动作变化较多,伴奏的鼓声由缓慢而逐渐急促,舞蹈动作也随之加快。
哈节除了歌舞活动以外,以前还举行斗牛、男子比武、角力竞赛等活动,角力得胜者能得到奖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