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灯节,旧称上元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人,扫除诸吕,拥刘恒(即汉文帝)为主。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到这夭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官,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又叫“元夕”、“元夜”)。元宵节在我国相沿已久,这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每逢元宵佳节,人们都要举行各种活动:
吃元宵及应节食品。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据《荆楚岁时记》、《玉烛宝典》、《续齐谐记》等书记载,南北朝时是伴和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是面玺(即茧字)和焦惤縋,面玺是做成蚕茧状的一种面食,可能就是圆子的前身;焦縋,就是烤饼。到了宋代有盐豉汤和用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且出现了“圆子”之称。宋代人陈达叟曾在水团十六字赞中写道:“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这说明当时元宵的滋味已经很清香甜美了。到了南宋,元宵已成为人们欢度元宵节的必食之品,
元宵,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乳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即今天的糖馅元宵,南方叫做“汤圆”、“水圆”。
元宵,是一种用糯米做成的球形汤团或水饺,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成五味。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有什锦桂花馅、白糖芝麻馅、豆沙馅、枣泥馅元宵等十余种。用芥、葱、蒜、韭、姜制成的菜馅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水煮元宵入口粘软清甜,油炸元宵则独具外酥里粘之美。元宵象征着家人团圆、和睦、幸福,
元宵节这一天,除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之外,还要闹元宵。届时,以青少年为主组成锣鼓队伍,一到黄昏,便敲打起来,在自己家门口敲,走东家串西家地敲,街头巷尾地敲,村前村后地敲,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这种锣鼓又叫“闹年鼓”、“太平鼓”、“走马锣鼓”。
放灯。元宵节放灯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放灯时间一天。西汉武帝时,是实行“宵禁制度”的,即每到深夜,便不准行人在路上行走。到了上元燃灯的时候,为了让百姓能通宵燃灯,只好解除宵禁,叫做“弛禁”,又叫“放夜” 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的灯火,一直要点到第二天天明,为的是祭祀一个名叫“太一(泰一)”的神。“太一”是传说中最尊贵的天神,“太”是“大”的意思,“一”是“一切”的意思,“太一” 就是最大的主宰一切的天神。远在战国时代就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祭祀“太一”的风俗,但还没有燃灯的礼仪,只是到了西汉才始有燃灯之俗。东汉明帝刘庄(公元58—75年)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烧灯”(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南朝梁简文帝曾经写过一篇《列灯赋》,描写元宵张灯的情景:有油灯,有漆灯,或燃香,或燃蜡,灯月交辉,倒映水中,人们以观灯为乐。到了唐代,元宵放灯活动盛况空前,放灯时间唐玄宗规定为三个晚上,元宵及其前后各一日,并正式成为国定例假日,各官署一律停止办公。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傍晚鼓声一响,行人必须赶回各自家中,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顿时烟消尘散,车马匿迹,安静起来。但到了上元之夜,大街小巷灯光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车不能掉头,人难得转身。难怪诗人崔液在《上元夜》诗中说:“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另据唐代诗文描述,元宵时,有的灯楼用丝绸装饰,大二十间房屋,高一百五十丈,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有的灯.树高达八十尺,竖在高山,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在那千姿’、百态的灯火中,人物山水比比皆是,花草虫鱼应有尽有,甚至还布置了“天宫”和“龙富”。“火树银花”这个形容节日焰一’欢的成语,便出自唐人苏味道描写当时元宵灯火的《正月十五夜》诗中。唐时民间还有许多类似今日火罐灯般的小圆灯,叫做“灯球”。元宵之夜,常有上千的少女在灯球下,边舞边唱,显示出一片生机。宋代,元宵放灯著于法令。宋太 祖削平群雄后宣称:“朝廷无事,区宇成宁,况年谷之屡丰, 宜士民之纵乐”,把上元放灯时间定为五夜。京都开封。满 城灯火,热闹非常。有人用五色琉璃,甚至用白玉制成各种 各样的奇异的灯;灯上绘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一般来 说,人物灯有“嫦娥奔月”、“西施采莲”、“刘海戏蟾”等;花果 灯有荷花、葡萄、瓜、牡丹、柿、桔等;百族灯有鹿、鹤、 龙、马、猴等;还有灯塔、灯山、灯牌坊等。更有人用辘 轳把水引到灯山最高处,用大木柜贮放,“逐时放下,如瀑布 状。”为了鼓励人们到御街观灯,朝廷规定“凡来观灯者赐酒 一杯。”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京都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 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在这里演出的有魔 术、杂伎、“讲史”、杂剧等。皇帝和官嫔坐在宣德楼上观看, 百姓在露台下观看,通宵欢悦。南宋,虽偏安一隅,但此风 不减。灯品越造越精,并出现了灯谜。元宵及其前后数日, 都城临安,每晚灯火初上,就有市民社团及艺人上街化装游 行,并表演各种技艺。多时有数千百队,连亘十数里。
明 代,明太祖朱元璋还将放灯的时间规定为十天,从正月初八 晚开始张灯,延至十七日晚落灯,并增设了戏曲表演。明成 祖朱棣建都北京,在东华门辟二里长的灯市,入夜,花灯烟 火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清代,宫廷内的灯彩更加 考究,乾清宫设鳌山灯,预先在头年的秋天就收养蟋蟀,明 灯时放置其中,蟋蟀从灯中发出唧唧鸣声,可谓别出心裁。 在北京又把灯与市合一处,以琉璃厂为中心。除观灯外,尚 有秧歌。‘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官讳”,不许百姓言“登”。“登”与“灯”谐音,所以连“灯”也不许老百姓说。“点邓”只能叫“点火”。那一年元宵节到了,照例要放灯,他出、布告说;“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当地老百姓讽刺他为“放火州官”,同时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表示对统治者的不满。
解放后,元宵佳节的花灯会景况更加盛大、壮观。如1984年元宵节北京一个区的花灯会.会场四周,上千盏大小花灯齐放光明。有传统的走马灯、荷花灯、孔雀灯;也有现代味的火箭灯、体育杯灯等。苏州制的走马灯,尤具特色。这种灯形如亭台,灯壁用双层暗花装饰,玲珑透剔,光灿清新。点烛后,灯的内壁自动旋转,所绘的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等,跃然灯上,循环往复,深受人们喜爱。各色花灯,木扎纸糊,泥捏绢贴,五光十色。变幻多姿的灯光下,还有踩高跷、小车会、舞狮子、扭秧歌等精彩表演。民间文艺团体还义务演出,大献技艺,为灯会增添了更多的欢乐。
元宵节夜晚,除了放灯外,青海民间还有放“冒火”的习俗。届时,家家门前巷道口上,都要堆放许多麦草堆,相连几家的草堆排接起来,长达数百步。老年人在草堆里放上一两撮晒干的柏树叶子,孩子们往草堆里撒上一两把青盐。当月亮升上东山头的时候,便点燃草堆,冒起火焰,俗称放“冒火”。这时长长的草堆,舞起条条火龙;青盐在草堆里,象放鞭炮似的“劈劈拍拍”地响个不停,柏树叶子散发出一股股清香。人们按班辈和年龄大小排列成行,一个跟一个地从草堆火焰上跳来跳去。元宵节放“冒火”,说是可以烧尽灾星祸苗,保佑一年里平安吉祥。
在我国北方,元宵佳节赏冰灯,别具一番情趣。冰灯,是北方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冰灯的制作分为冷冻和冰雕两种。冷冻,用于制作一般小型的冰灯,做时要先做好模具,然后向模具中注水,送到室外冷冻。冻到一定厚度,稍溶,将冰壳拨出,装上光源即成。冰雕,用于制做冰峰、冰兽、冰塔、冰楼等大型的冰制品,制做时,用天然冰块砌成不同的冰堆,然后用斧、锯、铲等工具加以精雕细刻成为各种动物、花卉和建筑,再置以电灯而成。夜幕降临,冰城中灯光灿烂,在那梦幻般的境界里,游人川流不息,尽情享受这北国独有的瑰丽美景。
猜灯谜。灯谜即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又叫灯虎,比喻其艰难深奥,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么难;猜灯谜又叫“射灯虎”。
谜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些游说之士,为了劝说君王,常常不把本意说出,而用隐语暗示。这种隐语当时叫做“度辞”。这就是谜语的前身。秦汉以后,形成为一种书面创作。到了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活动在民间十分流行。《红楼梦》里就有贾宝玉与众姐妹猜灯谜的生动描写。《镜花缘》里有猜灯谜故事的详细记载。千百年来,一些文人学者编出了不少谜语专著。如宋朝的《文戏》,清朝的《俞曲园灯谜大观》,清末民国初年的《春灯谜》、《灯谜品话》,《指圆灯谜草》,民国时的《谜海》,解放后的《灯谜大观》等。 元宵佳节,除上述吃元宵、放灯、猜灯谜等活动外,在古代甚至直到唐宋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祭祀门户、为蚕逐鼠,迎紫姑等。祭祀门户,是把一些将绽新绿的杨树枝插在门上,任其飘曳;在碗里的豆粥中插上筷子,或者再摆一些酒肉和其他食品,目的是为了祈祷家宅平安、家业兴旺。为蚕逐鼠,是正月十五这一天,熬上稀粥,上面盖上肉,一边登上屋顶去放粥碗喂鼠,一边嘴里还要不断地高唱:“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令我三蚕老。”认为这样做可以驱除蚕室大祸老鼠。迎紫姑,是正月十五日夜,人们做出紫姑的模拟人像,到她经常干活的厕所和猪圈旁去迎接她,紫姑即厕神,据说生前是个身份低微的小妾,因受虐待,正月十五夜死于厕中。据说紫姑神能“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还善于猜谜,在神的世界中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却被人们同情、喜爱。
古时有些地方盛行牵钩(拔河)之戏,这是一种节日进行的体育竞赛。旧时北京还有妇女“走桥”习俗。所谓“走桥”,即妇女于正月十六日,着葱白米色月光衣,结伴行游街市,认为可消病免灾。女孩则有“宜男谶”的习俗,去正阳门正洞摸门钉,“桥边小步归来喜,摸得城门铁叶钉。”儿童则泥塑鬼判,虚其腹,燃火其中为戏。。其他还有盘杠子、跑竹马等。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