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们身上的穿着一般都统称为衣裳。但是,在古代,汉民族的“衣”和“裳”却是分开的。《毛诗诂训传》说:“上日衣,下日裳。”
汉民族的“衣”,其形制是“交领右衽”。“衽”就是衣襟,即衣的两旁叠合处,是以右衽(衣襟掩向右边)为传统。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中,“衣”字都写作“兮”,就是交领右衽的形象。而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衣服多为左衽,《史记·赵世家》即有“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的记载。
“裳”,是一件类似裙子的下装。“裳”字在古代也写作“常”。《说文》:“常,下帚也。”“帚”就是裙的古字。《释名》说:“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面幅很窄,所以一件“裳”要用几块窄幅布拼在一起。这就是东汉著名学者郑玄所说的。“凡裳。前三幅;后四幅。”
万物由来论坛
万物的起源、宇宙的诞生、人类的出现、……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生活物品有着传奇的来历,现在就 让我们追根究底,开始一段充满趣味的寻根之旅。说出你知道万物来源,发表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快快加入我们吧!
你来评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