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澶у|璇疯緭鍏ュ叧閿瓧|澶ц挏浠锋牸|楠炶尪鑽嗗|大姜|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单位 -> 音像出版

甘肃省音像出版社
所在城市:甘肃 庆阳市
  •  
  •  
  • 单位性质: 市场监管
  • 所属行业:银行业
  • 成立日期:
  • 所在城市: 甘肃 庆阳市
  • 负 责 人:
  • 地    址:
  • 联 系 人:
  • 网    址:
  • 电    话:
  •  
  •  
  • 更多联系信息
单位简介

甘肃省音像出版社是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同意并经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于1984年8月成立的,现隶属于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是甘肃省成立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家综合性音像出版社。现有从业人员73人,其中离退休和在外经营人员40人。24年来,甘肃省音像出版社先后出版了1000多个种类的音像制品,发行总量达到1200余万盘张。形成了以甘肃地方戏剧、丝路文化、敦煌文化为特点的主导系列产品。产品先后20多次获得国家和部、委的奖项。
  辉煌只能属于过去。近几年来,作为甘肃音像出版业龙头的甘肃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经营和全国的大多数音像单位一样,在各种因素的冲击和影响下走入了低谷,昔日的朝阳产业早已成为了西下的夕阳。而如今甘肃音像应该说更是到了困境的最低谷。导致成为今天这样困窘的原因是多方便的,而目前更值得和需要我们探究、深思的问题是甘肃音像在目前的形势下到底怎样去发展,困窘的局面怎么去破解?
  我认为:
  一:要发展,必须破解好束缚甘肃音像发展的体制禁锢。甘肃省音像出版社从建立之初应该说就是一个怪胎,这和成立之初的社会和经济体制背景是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的体制,企业单位的管理;作为主管单位的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是管人不管业务,作为行业主管单位的省新闻出版局是管业务不管人。两头管理,形象地说是皮和肉分离的管理,再加上音像出版本身就是广播影视的后产品,在广电行业属于可有可无的单位,而在新闻出版局方面想争得支持也是既不顺理也不成章的事。这样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出生的怪胎,在如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体制下,是无论任何也活不下去的。因此解决体制问题,理顺管理,应该说是目前破解甘肃音像困境,促进甘肃省音像出版社发展的一个良策。
  二:要发展,必须破解好人的问题。这里说的人,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多,二是人才也就是能干事的不多。作为一个省上的音像出版社,几十号人里只有可怜的5、6个人是干部编制,其余的均是工人或者大集体,还有一些是临时人员。文化水平从小学到大学呈倒“金字塔”形状,正规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寥寥无几,而专门学过出版,能做出版业务的更是少而又少,目前真正能做而且从事出版工作的只有那么三两个人。建社20多年了,几乎没有进过大学毕业生。这样的员工结构,怎么去适应日益发展的出版形势需要?就是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去比也是格格不入。因此甘肃音像要发展,这一难题也必须破解。我认为可以采用这几条路:一是引进或者从毕业的正规大学的毕业生选调进行培养;二是从上级主管单位现有的人才中采取给职务、职权和制定发展责任目标的挂职办法解决;三是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之后按考核成绩和真正的素养能力考虑给予合适的岗位使用或者分流。
  三:要发展,必须破解好资金的问题。流动资金缺乏也是制约甘肃音像发展的难题。出版社建立24年了,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钱是挣来了,但没有积累,甚至没有给出版社积累一间属于出版社资产的可用来办公的房子。许多好的想法和策划就是因为没有钱而没有办法去实现。作为班子成员,我分管和从事音像出版工作4年多了,年年完成版号任务50个左右,但是作为社里却没有一分钱的投入,全是借用别人的钱在周转。像2007年甘肃音像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花儿之花儿正宗》,当年出版后就参加了“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的评选,并捧回了这一业界最具权威的大奖,为出版社争了光,也为我们甘肃的音像出版甚至整个出版业争了光。但由于资金困扰,直到今年初才把印刷封面和光盘复制的钱付给人家。2007年以来甘肃音像出版社又推出了16个品种的秦腔cd精品系列,填补了市场空白,群众也欢迎,可由于没有流动资金,量上不去,封面印刷和光盘复制采取的是赊帐的办法,单位成本势必加大,价格高就影响销量,利润空间也必然缩小。2008年,甘肃音像出版社策划的《人类文明之光 敦煌》被列入国家重点“外向型”音像出版物,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社里只好在连续3个月都没有发放工资的情况下,采取向职工借资的办法确保这一国家重点项目的完成。现在社里面对承担的并将在年底前要完成的国家另一个重点项目——2008国家重点少数民族音像出版项目《裕固裕固》而一筹莫展。
  四:要发展,必须得到政府在打击盗版上强有力的支持。甘肃音像的主导产品是秦腔等地方戏剧产品,但近几年来,几乎所有的秦腔产品均被盗版。有的畅销的产品竟然有几个盗版的版本。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甘肃音像出版的发展。由于盗版产品质量很差,同时也给甘肃音像的声誉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因此,甘肃音像要发展,和全国许多音像出版单位一样面临的是要解决盗版问题,扫清影响发展的障碍,而这点必须依靠国家的支持。
  要破解甘肃音像出版社的难题,我认为除了解决好上面提到的这些大的问题外,更应该从这三个具体处入手:
  1:争取省上的政策支持。现在国内有许多地方为了破解音像出版的难题,都纷纷把音像出版社开始列入财政拨款单位。比如光是2006年以来,我们了解到的就有四川音像、新疆音像,南京音像等单位。像周边的宁夏音像等本来就是财政拨款单位;因此我们省是否也可以效仿别的省把甘肃音像出版社划为事业拨款单位。但是这一办法在目前进行的出版体制改革有冲突之处,因此实施起来难度应该说很大。
  2:鉴于(1)的难度较大,能不能采取另一条政策因素,借这次国家出版体制改革,对甘肃音像出版业进行一次整合。甘肃现有3家音像出版单位,一年出版量也就70个盒号左右,远不及北京、广州、上海等发达地区一个出版社的出版量,甚至不如人家一个出版社的零头多,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整合在一起,发挥集团优势,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挖掘好我省的音像出版资源,或许可以更好地振兴我们甘肃的音像出版事业。
  3:如果(1)和(2)都不能实现,从甘肃广电自身来讲,从甘肃音像出版社自身的发展和生存来讲,能不能把甘肃音像出版社做小。按照业务归口的原则,把隶属于音像出版社的供片业务划归到主管单位甘肃广电总台的节目交流中心,实现职能业务的合一,把制作划归甘肃广电总台的制作中心,把现在的离退休人员划归总台直接管理,出版社只保留现在的音像出版发行业务,有10个以下人员即可,这样应该说也是甘肃省音像出版社的一条生存之道。
  破解了这些阻碍发展的难题和障碍,甘肃音像出版社应该还是有发展前途的。至少我这么认为:
  一是甘肃音像出版行业竟争不像发达地区那么激烈。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些发达地区,从事音像出版的单位一般有10多家或者更多,而在我们甘肃,目前也只要3家。而甘肃音像出版社毕竟是老牌的综合性的音像出版社,多年的音像出版盒号数量也一直占到全省音像出版数量的三分之二。
  二是甘肃具有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音像出版的基础。著名导演谢添曾经说过:甘肃,除了大海,什么都有。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甘肃音像出版资源丰富空间巨大。
  三是随着对内对外宣传的需要,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对音像的需求空间也会加大。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这些目标,还有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是,只要努力,并且破解了前进路上出现的这些困难和障碍,消除了这些不和谐的音符,特别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甘肃音像出版还是会充满阳光的,重振雄风也会成为不争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