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热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成绩卓著的爱国思想家。他从小很聪明,性情豪放,胆识过人,有一番抱负。魏源8 岁时去县里参...详细>>

有一对表兄弟相处感情很好,表兄叫临济,表弟叫元安,两人年龄只相差1岁,是很要好的朋友。这表兄弟两人的性格很不一样,临济遇事冷静,不爱虚夸张扬,性格内向、稳重;元安却好说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性格外向、轻率。 这...

上思发现一只长达9厘米的巨蚊。经广西大学教授、广西昆虫协会理事长陆温鉴定,这是大蚊科的一种,近似一般蚊子,但不吸人血,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当日上午,家住上思县水产局的梁女士在自家卫生间发现,一只巨大的蚊子停留在墙壁上。“平时见到的蚊子,还不及巨蚊的二十分之一”。梁女士当时就觉得很奇怪,遂找来一个储存糖果用的密封塑料罐,小心翼翼地将巨蚊罩住。邻居们见到这只巨蚊后,都说从没见过那么大的蚊子。几.....详细>>

成功是没有什么捷径的,如果硬要说有什么捷径的话,那么它唯一的捷径就是坚持。坚持是获得成功最简单最有效的捷径。认准一个方向,不需要消耗你多大的脑细胞,你就一直往前走,不要回头,也不要东张西望,相信你自己,你一定会走到目的地。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课。一次,他又在课堂上坚持不住,便跑到郊外玩耍。他来到一条溪边,碰到一位白发老妪霍霍地磨着铁杵。他久久站立,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妪一直磨个不停,好生奇.....详细>>

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是埃及最令人神往的古迹。在锥形金字塔中,最著名的是开罗以南10多公里处吉萨台地的“库孚”、“哈夫拉”和“曼考拉”三座金字塔。位于最大的库孚金字塔西南的哈夫拉金字塔,是仅比库孚金字塔低 3米的埃及第二大金字塔,公元前2650年由第四王朝第三位法老哈夫拉所建。哈夫拉金字塔的附属建筑包括拥有许多殿堂的上庙和下庙,下庙的西北边有一座巨大的斯芬克司狮身人面像。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雕像之一,也是驰.....详细>>
民间常把年轻姑娘称为“黄花闺女”这个名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古时女子就注重梳妆打扮,尤其是一些名门贵族的妇女,更是十分讲究。除流行画眉外,还时兴“帖黄花”。在著名古诗《木兰辞》中有“对镜帖黄花”之名句。所谓帖黄花,是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两颊上画上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帖在额上或两颊作为一种装饰,久而久之,成为一种风俗。“黄花”也就成了女性的特指。 同.....详细>>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详细>>
别林斯基(1811-1848)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医生家庭,中学时代就爱上了文学。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1832年因组织进步小组“十一号文学社”和创作反农奴制戏剧《德米特利·卡里宁》被学校借故开除。
1833年,别林斯基开始为《望远镜》杂志撰稿,走上了文学批评的道路。1834年发表第一篇长篇论文《文学的幻想》。此后,他写下了不少文学评论文章。1838至1839年,他曾主持《莫斯科观察家》杂志的工作。该杂志停刊后,他移居彼得堡,主持《祖国纪事》杂志文学评论栏的工作,时间长达6年。
1846年,他转至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现代人》杂志工作。别林斯基的思想经历了由启蒙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彼得堡时期是别林斯基思想趋于成熟和文学批评活动的高峰时期。由于他的影响,《现代人》和《祖国纪事》成了当时进步知识界的舆论阵地。别林斯基一共写了一千多篇评论文章。他的主要论文有:《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1835)、《艺术的概念》(1841)、《论普希金》(1845)、《致果戈理的信》(1847)和《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等。
别林斯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通过他的著作宣传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而且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和美学见解,成为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1848年6月,别林斯基因病去世,年仅37岁。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于1811年出身在一个军医家庭,家境贫寒。1829年他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1831年因写具有反农奴制倾向的剧本《德米特里•卡里宁》而被校方以“身体虚弱,智能低下”为借口开除。1833年,他应邀为《望远镜》杂志撰稿,开始了文学批评生涯。他曾先后担托过《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事》的编辑。由于他出色的评论文章,使杂志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四十年代初,别林斯基受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曾写有《文学的幻想》(1834)、《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1835)、《智慧的痛苦》(1840)和《闵采尔,歌德的批评家》(1840)等论文,一边表达“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思想,一边也肯定和赞扬了普希金、克雷洛夫,格里鲍耶多夫和果戈理的艺术成就。特别是《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一文,驳斥了维护农奴制的御用文人们对果戈理的所谓“丑化政府官吏”的攻击,高度地评价了果戈理是一位“更高于时代精神”的作家,给予果戈理的创作的极大的支持。四十年代以后,随着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对专制制度认识的加深,别林斯基已完全抛弃了斯拉夫派把俄国宗法制理想化和西欧派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观点,站到了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完全代替贵族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和“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的先驱”。《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1843—1846)是别林斯基的代表作品。全书包括11篇论文。系统论述了俄国文学从罗蒙诺索夫列普希金的发展变化过程,肯定了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个民族诗人和第一个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在后来的《乞乞科夫的经历或死魂灵》(1841)、《由果戈理的<死魂灵>而引起的解释的解释》(1842)、《一八四二年的俄国文学》(1843)、《一八四六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等一系列论文中,别林斯基以果戈理的创作为依据,肯定了果戈理的创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也分析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形成过程,提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原则,即:艺术不应该是“装饰”生活和“再造”生活,而是“现实的创造性再现”。别林斯基认为,果戈理、赫尔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所遵循的就正是这条原则。1840年以后,他几乎每年发表一篇文学现状的综合评论,总结其经验和成就,对俄国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1846年,他开始主持《现代人》杂志的文学批评专栏,1847年7月,他在德疗养地写了著名的《致果戈理的一封信》,对果戈理的《与友人书信选》一书中对专制农奴制妥协的倾向进行了愤怒的谴责。次年5月26日,别林斯基在彼堡逝世。别林斯基在阐述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一般规律时,首次提出了“艺术是形象思维”的著名论断,指出了想象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积极主导作用;他关于“典型性”的论述在欧洲文学史上也属先例,他认为典型性是“创作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典型性,就没有创作”,提出典型是“一个人物,同时又是许多人物,也就是说,把一个个人描写成这样,使他在自身中包括着表达同一概念的许多人,整类的人”,然而他又必须是“一个人物,完整的,个别的人物”。在别林斯基的美学理论中,还有关于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的关系、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他主张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应当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主张对作品的历史分析和美学分析应该统一起来,即:“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批评应该只有一个,它的多方面的看法应该渊源于同一个源泉,同一个体系,同一个对艺术的观照”。这个批评准则,也就是现实主义的批评原则。别林斯基的文学评论与美学思想在俄国文学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它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美学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