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举子赴京考试。他起个大早赶路,过一条独木桥时,与一位挑土的农民走个碰头,谁也过不去,必须有个人让路才行。两个人都有不让路的理由。举子说:“我是读书人,自古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应该我先走 。”农民说:“我是挑担子的,自古道 :'挑担不让空手人。’应该我先走。”争执不下时 ,农民说:“你既然是读书人 ,我就出个对子,你能对上,我让;对不上,你让 。”举子满口答应了。农民便出了一联:
一担重泥(仲尼)拦子路
对联表面上说一担泥拦了举子的去路,巧在谐音上,嵌了仲尼(孔子)和子路(孔子学生)两人名字。举子对不上,只好退让,眼看着农民大摇大摆地过桥而去。举子越想越气,非要对出不可,便找个客店住下。谁料想竟一病不起,临死时嘱咐客店老板,把他葬在桥旁,立两块石碑,一块刻这上联,另一块空着。老板都照办了。不知过了多少年,那石碑一直空着,无人能对上。这天,来了一位文人,看了碑上的上联点点头,在河边踱起方步来。这时,河岸有几名纤伕刚刚拉过一条船,笑嘻嘻往回走,准备拉下一条船。他立刻来了灵感,当即请人找来笔墨,刮去石碑上的青苔,一挥而就,写出下联:
两岸伕子(夫子)笑颜回
虽说写的是纤伕们,联中也谐音、双关嵌进孔子(人称孔夫子)和他的另一个学生颜回的名字。这文人,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
对联是一种高雅的文字游戏,经隋唐至明清而鼎盛。传承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对联那可讽可歌、亦庄亦趣且伸缩灵活、包罗万象的艺术特性使得它成为千百年来中国 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中国文学史,对联的作用实在是功不可没。希望大家以 联交友,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把我们的对联论坛发扬光大。说出你知道的对联故事,发 表只属于你的独特看法,快快行动起来,一起加入我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