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企业
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是集农业科研、科技开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培训为一体的公益型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隶属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院部地处武昌青菱张家湾。
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前身是1984年组建的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心,1989年更名为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2002年4月前市农科院一直归口市农委,当时市级行政机构改革撤销了市农委,同时为配合国家级南湖农业园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市农科院整体划归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
武汉市农科院下设6所2中心和2个专业性公司,即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武汉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武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武汉市农业干部培训中心、武汉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中博生化有限公司和武汉科慧都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全院有各类人员1047名,其中在职职工517人,离退休人员530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4人,其中在职具备高级职称145人,中级职称91人,初级职称58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博士4人,研究生学历24人,本科学历157人,大专学历88人。享受国家津贴专家15人,国家人才省市人才工程人选14人;省市突出贡献专家15人;享受省市政府津贴33人。
全院拥有土地面积227.68公顷(含宅基地、鱼池、内部道路、待征地以及武湖、郑店、金口基地),其中菜科所114公顷;畜科所38.5公顷;水产所15公顷;农科所46.93公顷;林果所6公顷;农机化所0.13公顷;院机关(含农业干部培训中心、农业生物技术中心)0.45公顷,中博生化公司6.67公顷。武湖基地112.84公顷(含维尔福公司8公顷),郑店基地9.7公顷,金口基地11.8公顷。
一、科研门类齐全,科研成果丰富
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学科的发展和项目的选择上遵循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办特色所,办特色学科,每个所均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逐步形成了12个方面的重点学科,形成了20多名学科带头人。
(一)水生蔬菜资源搜集、评估及利用,系蔬菜研究所的重点学科。蔬菜所建有农业部命名的“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该圃搜集了1800多份原始水生蔬菜资源材料,其中莲藕品种800多份(藕莲、花莲、籽莲),为全国36个植物基因库之一,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联合国资助;利用这些资源育成鄂系列莲藕、芋头、茭白品种20多个,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160多个县市,累计推广面积33万公顷,全国80%莲藕种藕皆出自蔬菜所,藕种曾出口日本、韩国;研究出的试管微型种藕,到2008年已推广应用近700公顷, 出版了《中国水生蔬菜》专著。水生蔬菜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国际领先。
(二)鱼用疫苗及渔药研发,系水产所的优势学科。该学科自行研制渔药及疫苗新品种15个,1999年实行了科研室(组)的企业化,成立了中博水产公司,注册药号80余种,产品覆盖华中、华南,为全国渔药企业前十强。2008年研制出“车指净”、“双效粒粒底改素”、“中博鱼血平”、“除藻素”、“中博鱼宁”、“粒粒养水宝”等多个新产品,市场反响良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全省第一。
(三)园林及绿化苗木乡土品种研发,系林果所的重点学科。已搜集草坪、乔、灌木品种500多个,建立“野生绿化苗木资源圃”;在法桐修剪、私家小花园、水景植物开发利用、山体修复等方面有较成熟的成果;已选育市场开发前景较好的乡土植物3-5个品种。
(四)西甜瓜的研发,系农科所的特色学科。已育成西甜瓜品种三个,在设施栽培、耐湿栽培、无籽西瓜、异型西瓜、反季节栽培、嫁接苗研究方面,已具备系列成套技术,选育了2个新品种,每年育成西瓜嫁接苗500多万株,每年科技服务面积6700多公顷,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居全省前列。
(五)优质萝卜品种选育,系蔬菜所重点学科。已搜集基因材料500多份,已育成四季萝卜品种20多个,其中,“夏抗40天”、“春雪”、“双红”等品种分属耐热、耐寒品种,萝卜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3万公顷。目前“春雪”这个耐寒品种可以和韩国“白玉春”相媲美,该品种市场竞争力较强。
(六)长江优质鱼类研发,系水产所重点学科。已经搜集长江优质鱼类基因材料300多份,鳜鱼研究全国领先,形成了鱼苗驯化、人工繁殖、人工饵料、品种选育、规模养殖等成套技术。黑尾鲌从引种到推广示范的成套技术成熟。水产所每年向社会提供2亿尾长江优质鱼类种苗。2007年,向农业部申报的“长江优质鱼类鲌鱼良种场”项目获得成功,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
(七)奶牛胚胎移植、性控精子及水禽种苗研发,系畜科所重点学科。奶牛胚胎移植是20年前与日本专家合作研究的成果,利用此项技术在远城区进行了推广示范,2002年,成功地进行了克隆兔研究。现建有奶牛胚胎工程中心,除胚胎移植外还拟引进消化国外性控精子技术。近年来加强了水禽种苗研究,引选骡鸭新品种,建立了4万套种鸭场和6栋孵化厅的水禽种苗繁殖场。
(八)茄果类品种选育,系蔬菜所重点学科。已育成紫长茄、瓠瓜、豇豆等20多个新品种,每年推广1.3万多公顷,近几年开展“太空育种”,初步育成新品种“变色龙”(商品名)采摘时为紫色,烹调后为“绿色”的长茄品种,茄果类的研究成果与水平为国内先进,部分国内领先。
(九)兽(禽)药及疫苗研发,系中博生化与畜科所的重点学科。中博生化与畜牧科研所成立兽禽药及疫苗研究室,对兽、禽类病害类型及病理开展研究,筛选新兽药及疫苗,提供中博生化商业化开发。
(十)植物保护及农药药效鉴定,系蔬菜所优势学科。蔬菜所为国家农业部药效测试定点单位,农药登记、室内活性验证试验单位。每年完成农药药效登记试验200余项,为农药品种市场准入提供依据。2008年,国家行业计划项目《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下达到菜科所,获国家资助经费1672万元,项目由菜科所牵头实施并担任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植保所、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参与研发。
(十一)土壤测试、监测及优质肥研发,系科慧公司与农科所的重点学科。与美国专家及其相关机构合作,对全市土壤、肥料及植物营养进行了较全面的科学调查,并在黄陂三里镇、东西湖东方红村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提取土样送美国检测,形成了科研团队,研究生产了适应有关优势作物的若干肥料新品种。
(十二)南方温室大棚的研发,系农机化所的优势学科。针对南方气候特点,设计施工建设温室大棚,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工程。
至2008年底,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00多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200多项,其中,获奖成果96项,如《水生蔬菜资源征集、评估与利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他项目分别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次、三等奖3项次;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次、二等奖1项次、三等奖11项次;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次、二等奖28项次、三等奖44项次。2008年,全院在研项目119项,新立市级以上项目52项,经费总额2330多万元。有6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武汉市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预警、抗体库建设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早熟杂交丝瓜新品种的选育与产业化”项目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农业应用开发平台”、“胚胎性别控制技术在奶牛上的应用与开发”、“芋茎尖脱毒技术研究”、“小型优质西瓜鄂西瓜14品种审定及推广”4个项目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品种“珍珠藕”、“汉红二号茄子”分别通过湖北省和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禽流感病毒的培养方法”、“黄芪多糖佐剂及其在Ⅰ型鸭疫里氏杆菌灭活疫苗中的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建立”列入武汉市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科技事件之一。
二、立足成果转化,创办科技企业
院现有农业科技型企业32家。2006年创产值1.5亿元,2007年创产值2.9亿元,2008年创产值2.84亿元,经营业务主要是围绕院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展开。
中博生化公司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公司是专业从事兽医生物制品生产和销售的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兽医生物制品企业,建有病毒活疫苗、细菌活疫苗、病毒灭活疫苗、猪瘟活疫苗(兔源)组织毒四个GMP车间,年疫苗生产能力70亿羽(头)份以上,年销售额2亿元左右,是国家布局在华中地区的动物生物制品行业重点龙头企业,也是东湖高新区重点培育的上市后备企业。2007年5月,公司获国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定点生产权,猪蓝耳疫苗生产和调拨量分别为全国19家定点生产企业的第四名和第二名,其产品覆盖全国24个省、市。2008年实现总产值1.55亿元,稳步推进改制上市工作,与华中农业大学合建 “动物生物制品研发中心”, 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单位签订了猪蓝耳病与猪细小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等10多个新型疫苗联合研制或联合申报合作协议,为进一步争取国家禽流感及口蹄疫等动物疫病疫苗定点生产权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法雅园林集团公司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公司是武汉市具有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133公顷的大型苗木生产基地,苗木品种200 余种,苗木储备达到300多万株,为武汉地区大型苗木繁殖、生产、销售基地之一。率先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获得国家引智示范基地、全国重质量守信誉公众满意单位、湖北省景观绿化龙头企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多种荣誉称号。
中博水产公司全面开展鱼病疫苗研发和防治技术服务。公司是以水产动物保健为主业,已自主开发新渔药产品百余种。其中,中草药新渔药产品“渔用三黄散”在同行业首次被列入科技部2006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推广计划。目前公司致力于中草药渔药和水体改良技术的研究,大力开发绿色健康的环保渔药,积极申报国家新药,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创办了十一个市场部,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渔药营销网络,建立了中国渔药供应网,并用渔病“110”建立渔病防治技术服务体系,服务渔民近万人次。
维尔福种苗公司打造全省最大的种苗工厂化生产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各类蔬菜、花卉种苗、中高档盆花的生产;温室的设计建造和园艺资材的经营。2007年院以300万元成功收购美方在维生公司51%的股权,重新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了注册资金2000多万元的维尔福种苗有限公司。至2008年全年生产销售各类种苗1800万株,其中西瓜嫁接苗300万株,蔬菜苗1100万株,花卉苗400万株,盆花5万盆,哈密瓜100万斤。在院所支持下,投资建成1公顷温室设施,即将投入使用。公司与东西湖农科所共同组建了维农科技种苗有限公司,东西湖1.6万平方米的设施由维农公司租赁使用十年,顺利完成了公司向外扩张的第一步;同时公司继续利用海南市场建基地,发挥技术优势创效益。
畜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院加强了对天绿公司的支持力度,先后投入300余万元,在江夏安山建成3万套种鸭场基地、豹澥5万套种鸭基地,全年为养殖户提供优质种苗260万羽,实现产值1431万元,公司正积极与“汉口精武”合作组建新的种禽公司,以实现全市水禽业的“种苗良种化、生产规模化、销售一体化”。公司选育的优质肉鸭,引起各级的广泛关注,各项技术指标优势明显,市场反映良好。
三、加快搬迁建设,创建一流院所
市农科院在武汉农业生态园(黄陂武湖)和江夏郑店及金口建设新农科院园区,园区占地面积134.34公顷。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院确立“项目建院,开发搬迁”的方针,不搞简单的人财物位移,而是通过招商引资来充实搬迁建设,通过搬迁建设园区将具备“展示示范、研发孵化、精品生产加工、龙头带动、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
2008年,全院搬迁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截至年底,基地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展开,武湖基地6公顷土地《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已经办妥,36公顷市政配套建设工程,于10月28日开工建设,总投资1487万元,已按施工进度开展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园林绿化等项目的建设,以满足科研、示范、推广、展示的需要。菜科所投资290万元建成新品种展示园、药效试验园。农科所投资791万元,完成生产管理用房、玻璃温室及周边配套绿化、薄膜连栋大棚等工程。畜科所金口基地投资521万元,生物实验室设备及装修已经完工,孵化中心扩建工程、基地后期完善配套及绿化工程正在实施。水产所郑店基地投资674万元,山南种苗核心繁育区综合建设项目中水库四级闸阀完成改造,温棚培育车间的地下设施、培育池、温控繁育车间地下设施及蓄水池的改造工程已经交付使用,山北种质资源库综合建设项目正在实施门楼围墙等子项目。
四、科技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收增效
本院一直把科技服务三农作为全院工作的主旋律,面对生产搞科研,面向农民搞推广,把服务农民致富、农业增收为己任,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以科技人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辐射周边农户的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机制。全院选育蔬菜、乡土植物品种70多个,积极推广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70余项,建立基地近30个,面积达7万亩,辐射带动30余万亩。每年帮助农民致富增收达1.8亿元以上,实现社会效益20亿元。
2008年,大力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和小康扶贫工作,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为我市农村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1、建立了科技抗灾应急反应机制。在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斗争中,院行动迅速,组织七个科技救灾小分队,分赴蔡甸、新洲、江夏、黄陂、东西湖等区,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积极组织科技抗灾救灾,确保了在三月份完成春播,快生菜按时上市,切实保障了武汉市场供应。先后在蔡甸、汉南、江夏、新洲等区向农户优惠和免费提供包括蔬菜种子7000公斤、蔬菜种苗980万株、西甜瓜苗225万株、花卉苗250万株、林果苗木300万株、有机肥200吨、鱼药100吨、鸭苗提供200余万羽、亲鱼1.82万组、大规格鱼苗130万尾在内的各种救灾生产资料,确保了灾后生产资料的及时供应,向蔡甸、汉南受灾户捐款献爱心5万元,捐物资60万元,向两区落实抗灾科技项目10余项,由于市农科院在科技抗灾中的巨大作用,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彰。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院职工积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开展捐款献爱心,全院共收到1130人次捐款24.9万元,全部捐献给地震灾区,另有290名科技人员报名参与灾区重建工作。
2、加强了三叉路村、西湖村小康帮扶工作。在三叉路村,院小康工作队围绕该村三年小康工作的发展规划,重服务、抢进度、抓落实,全方位开展鸡场建设、林果庭院经济开发、香菇生产及相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小康帮扶工作,全村新增收入215万元,人均年增收达1000元上。在西湖村,院林果专家与水产专家一道赴新洲区汪集街西湖村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该村制定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在发展名优水产养殖业的同时,利用鱼塘堤埂和村湾道路栽植果树,形成独特乡村田园风光,为今后发展旅游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扎扎实实抓农村基层骨干培训工作。全年举办农村基层骨干队伍培训服务18期,集中培训农村骨干1169人次,其中党员292人次,村干部117人次,致富能手与种植大户585人次,青年创业农民175人次。68名农村骨干通过培训和专家指导,成为本行业的“土专家”。汉南银莲湖和汉南农场通过依托项目进行蟹—鳜养殖技术培训,示范养殖面积5000亩,每亩增收200元,总增收100万元;江夏、蔡甸、新洲进行高效西甜瓜种植技术培训,使示范户增产增收达10%以上,通过培养院与江夏达成推广100万株西瓜嫁接苗的合作意向。在新洲区凤凰镇三叉路村,农村基层骨干培训与小康工作结合,开展了养鸡、林果、瓜菜、苗圃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畜牧养殖培训,向江夏宁峰禽业发展公司优惠提供鸭苗86万只,使公司及其合作养殖户增收300万元。
4、用科技助推汉南城乡一体化建设。院在汉南组建武汉博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于6月投资收购了武汉金汇牧业公司汉南猪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猪场建设,猪场占地面积90亩,猪舍11栋。总投资750万元,已投资400万元,已进行猪场部分维修改造,引进肥育猪413头,良种猪314头,并开始配种,计划明年三月份产仔猪3000头。汉南鳜鱼养殖示范产业园基地建设项目,已投资200万元,与汉南农场签定了租赁合同。
5、选派科技人员赴郧西、来凤县担任科技副县长、县委副书记等职务。2008年3月,院派遣高级畜牧师周木清同志到郧西任科技副县长,任期2年半,11月,选派院党委杨保国委员赴来凤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在郧西,积极帮扶推广高山蔬菜研究与示范、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畜牧与蔬菜专业人才培训、实施马头羊的提纯复壮等项目。院配合制定出一个框架性三年合作规划,建立示范基地,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来凤县,将以农科院作后盾,积极与当地产业项目对接,面对面开展技术服务,促进该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6、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抓科技进村入户工作。院与新洲、汉南、江夏、东西湖、黄陂签订区院技术合作协议,通过对接成立了5个技术服务站;全院建立科技示范户800余户,通过辐射带动6700多户。通过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70余项,其中蔬菜25种、西甜瓜6种、水产20种、肉鸭4种、果树12种、苗木8种,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鱼药兽药70余项,推广实用新技术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