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企业
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实施和研究、为各类运动队和运动项目提供科技保障服务、青海省高原人群国民体质状况的分析与研究等,其办公及实验地点在青海西宁多巴国家体育训练基地,设有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科研康复中心,现有科研医务人员17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另聘请了6名国内著名的高原医学、高原训练、运动生理及医学专家,现为国家体育总局 “高原训练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工作站,也是青海省“高原训练研究”重点实验室。科研所设有高原训练研究室(包括康复训练室、机能评定室)、运动医学研究室(生理生化实验室)、医务室(包括康复理疗室、诊疗室、注射室)、信息情报室(包括资料室、《青海体育科技》杂志编辑部)、办公室(包括后勤及财务)等5个科室。配备有BACKMAN COULTER血球计数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YSI-1500血乳酸仪、COSMED肺功能仪等生理生化测试、机能评定、康复、医疗等设备,能满足科研、训练监控、机能评定、康复治疗等方面的需求。
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海体科所科研人员充分利用高原地理优势,加强高原训练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984年至今,共承担和完成国家体育总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青海省科技厅等20项科研课题。内容包括:高原训练、高练低住、高住低练训练法以及高原比赛等,取得了大量的生理生化的系列参数,为指导高原训练和在高海拔地区参加比赛提供了科学的量化指标和科学依据,有丰富的高原训练、训练监控、疲劳恢复、伤病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基础。尤其是利用青海高原阶梯式不同海拔地区进行的高练低住、高住低练等训练法、中日合作竞走高原训练研究以及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等研究,是国内外最先运用此种训练方法和对高海拔地区自行车比赛进行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项目的研究水平在相关领域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里有多项课题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研究》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所里主编和合编有关高原训练和国民体质专著6部,其中主编3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有关高原训练的科研论文,并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建所以来承担完成的高原训练课题主要有:
(1)海拔2366米高原训练对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缺氧耐力的影响(1991),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四等奖。
(2)国家和青海自行车队高原负荷强度的监控与研究(1992),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中日合作高原训练研究(1993-1995),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4)耐力项目(中长跑、竞走)高平原交叉训练的应用研究(体育总局,1997),获省级科技成果。
(5)耐力项目运动员高-高交叉训练的研究(体育总局,1999)获省级科技成果。
(6)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可行性研究(体育总局,1999-2000)
(7)世居高原运动员间歇性低氧训练的生理及分子适应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国际先进水平,获省级科技成果。
(8)高原训练基地特点与训练实践(体育总局,2002-2004)
(9)备战2008年奥运会青海省后备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研究(体育总局,2003-2008)。
(10)青海高原训练系统研究(青海省,2005-2007)青海省重点科技攻关课题。
(11)高原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科技部2005-2007)
(12)高原训练伤病预防与治疗研究(青海省科技厅,2007-2008)
出版的有关高原训练专著:
(1)高原训练实用问答,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5
(2)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合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高原训练研究,合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4)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合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7
(5)高原训练,合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1
(6)青海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