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入机构
大兴安岭农业信息
自然状况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东北坡,东接小兴安岭,西邻呼伦贝尔盟,南濒松嫩平原,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791.5公里,总面积8.46万平方公里。
大兴安岭地区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凉湿润,日照长,温差大。年平均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 -52.3℃,年有效积温1700—2100℃,无霜期80—110天,年日照时数2370—2620小时,年均降水量420—510毫米。
资源状况
大兴安岭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富集。现有耕地面积150万亩,五荒资源1834万亩,可开发利用的954万亩,其中宜农荒地约30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400万亩。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7条,水能理论蕴藏量86万千瓦,居全省第二位,可利用水面21万亩,并发现多处优质矿泉水。有林地面积60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6.09亿立方米,其中林分总蓄积5.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5.9%。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桦、柞等,其中落叶松占75%。有野生动物300余种,药用植物、蜜源植物、食用真菌、山野菜等野生植物逾千种,纯天然,无污染。已发现的矿藏有金、煤、铜、石墨、泥炭、大理石等30余种,黄金储量156吨,占全省黄金储量的60%,煤炭储量1.4亿吨。
行政区划
全区行政区划为3县4区和10个林业局,其中呼玛为纯地方县,加格达奇为纯地方县级区,塔河、漠河为政企合一县,松岭、呼中、新林为政企合一县级区。此外,在岭南地区设立农业综合开发区1个,由行署、林管局直接管辖。全区总人口50万人,农业乡镇15个,村屯90个,纯农业人口40890人。
历史发展
大兴安岭建区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比重很小,特别是1979年鄂、莫两旗划归内蒙古以后,农业只剩呼玛县和加格达奇区,耕地不足50万亩,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微不足道。“八五”期末,在省委提出要把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农业开发向大兴安岭延伸,以及农业部“农林复合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大兴安岭地委提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办农业、办大产业”的方针,在岭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建立了岭南农业综合开发区。我区农业综合开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90年到1995年,在国家基本没有投入的情况下,以丰富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环境,吸引资金5000多万元,建立起家庭、联户、集体各类农场198个,垦荒20万亩,累计生产粮食8300万斤,形成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1996—1998年,各县、区和森工企业积极参与农业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面积达90万亩,建立起近700个家庭农场,使全区总耕地面积达到160万亩,打破了粮食产量长期在5000公斤左右徘徊的局面。98年播种139万亩,粮食总产1.55亿公斤,实现了粮食总量自给的目标。从1998年到现在,我区农业综合开发以退耕还林种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到2000年末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9.8万亩(含内蒙9.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3万亩。
近几年来,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把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作为中心任务来抓,构筑了发展新优势。
2002年全区播种面积达到140万亩,比1998年增加2.5倍;粮豆薯总量达到18.3万吨,比1988年增加7.3倍;生产蔬菜8.49万吨,比1988年增加77%;肉产量达到1万吨,比1988年增加2.6倍,禽蛋产量3260吨,比1988年增加72%。粮食、菜、肉、蛋的总量自给率分别由1988年的17%、49%、17%和28%提高到138%、91%、81%和74%。农业总产值达到11.5亿元,比上年增长8.9%;农业增加值为6.9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4.3%。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
在遭遇建区以来最大春旱情况下,我区2003年播种面积达到128.2万亩,比上年减少7.5%,其中小麦13.2万亩,比上年减少28.2%;由于受上年大豆价格畸高的影响,今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71.7万亩,比上年增长13.8%,已经大大超过合理轮作的界限;受大豆面积增加的冲击,马铃薯播种面积为12.7万亩,比上年减少10.5%;由于加工能力滞后,亚麻播种面积结束了疯狂增长的历史,今年只播了7.8万亩,比上年减少38%,恰与现有加工能力平衡。其它作物22.8万亩。
畜牧业发展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建设畜牧“半壁江山”战略指引下,我区于2000年出台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决定,畜牧业发展势头迅猛。截止今年6月末,全区羊存栏69110只,同比增长132%,其中绒山羊存栏45263只,与上年末相比纯增25449只;出栏5294只,同比增长50.2%。牛存栏22844头,同比增长20.8%;出栏1714头,同比增长51.4%。鹿存栏1612头,同比增长156%。狐(貂)存栏2576只(其中貂897只),同比增长14%。
在发展畜牧业上,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各县、区、局和乡、镇、场都能将发展特色养殖业纳入经济指标和社会责任目标考核内容。②都能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扶持政策,强力推进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例如:呼玛县筹集100万元资金采取1:2的形式匹配用于再新购进绒山羊1万只。塔河县筹集特色养殖业贷款贴息额100万元,可为群众贴息贷出1200万元,同时县(局)还拿出30万元用于年底奖励发展特色养殖业有功人员。漠河县出台了为养殖户每购一只羊补贴60元的扶持政策。
水产养殖业情况
2002年全区养殖水面完成23500亩,比上年净增200亩,水产品产量1016吨,其中捕捞产量666吨,养殖产量350吨,实现渔业产值1219万元。推广了彭泽鲫、大口鲶、德国镜鲤、松堡鲤鱼5个新品种和节能微流水高产、驯化鲤套养花白鲢、冰下充气补氧越冬技术,示范园区的展示作用效果显著,带动了渔业发展。
产业化经营情况
一是以丽雪精淀粉公司为龙头的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公司拥有资产1.78亿元,年加工精淀粉能力2万吨,年实现利税超过1200万元,带动原料基地农户3000多户,使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988年的不足3万亩发展到2002年的14.6万亩。二是以地区农科所为龙头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体系,具有国内领先的脱毒技术和脱毒检测设备,脱毒质量达到国际认证标准,带动起区内、外脱毒原种基地6万亩,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粒脱毒微型薯。三是亚麻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通过招商引资,已建起具有5000吨加工能力的亚麻初加工厂6处,总剥麻能力已达3万吨,带动亚麻基地8万亩。四是以北奇神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黄芪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公司年生产主要产品能力为300吨,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年利税额500万元,连结基地农户700多户,黄芪种植基地1万多亩。
绿色食品开发情况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5.9%,半数以上耕地是90年代才开垦的,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块净土,因此,叫响绿色食品是大兴安岭地区的既定战略之一。截止2002年底,全区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已达16个,其中AA级3个,按绿色食品标准监控种植面积为56.8万亩,绿色食品的总产量达到10万吨,绿色食品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