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入机构
景德镇市农业局
景德镇为江西省直辖市,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毗邻浙、皖,辖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和珠山区,全市土地面积5248平方公里,38个乡镇,涉农街道(园区)3个,501个村委会,4181个村小组,全市总人口为152万,其中农业(乡村)人口96.2万,占64%。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耕地面积5.68万公顷,是江西省商品粮基地、蔬菜基地、茶叶基地、食用菌基地和林业基地。盛产稻谷、茶叶、蔬菜、食用菌、油菜籽、芝麻、花卉和各种山货等。所辖浮梁县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是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集散地,大诗人白居易著名诗篇《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该县是“中国红茶之乡”,所产“浮红”茶在国际上久负盛名,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近年培育和研制的名优茶"得雨活茶"、"瑶里崖玉"、"浮瑶仙芝"绿茶畅销市场。其中“浮瑶仙芝”多次获国内博览会金奖,"得雨活茶"已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国宴茶。所辖乐平市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县(市),所产蔬菜在国内市场上已占据一席之地。全市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农业资源丰富,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丰富的农业资源
景德镇地处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之间,境内山峦起伏,东部与本省婺源县交界处群山林立,峰高谷深,东北方向为黄山余脉,群峰环峙,地势高峻;河川纵横交错,北部有源于安徽祁门县大洪山的昌江,自北向南越境而过,南部有发源于德兴县的乐安河,经乐平市区向北蜿蜒;境内山环水汇,丘谷相间,水热源充沛,草木繁茂,植被类型多样,山地林间河沟夹杂着众多的自然草被,农田植被遍布全市平原、丘陵、山区;境内属常绿阔叶林植物区,主要有针叶树林、常绿阔叶树林、针叶与阔叶混交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及竹木等;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森林覆盖率60.9%,森林蓄积量1165.9万立方米,全市公益林面积256.3万亩,其中国家认定公益林114.2万亩。这种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使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条件。
气候资源:景德镇属中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总的气候特点是: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春季气温偏低,夏热秋燥,春夏降水多而集中,伏旱秋旱频繁,无霜期较长,气温和日照时数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丘陵山区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高气温为41.8℃,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0.9℃,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1月18日,平均终霜日出现在3月14日,无霜期248天,最长285天,最短211天。一月平均气温4.6℃,七月平均气温为28.7℃,全年累计积温6288℃,≥5℃积温5907℃,≥20℃积温3675℃,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为5375.4℃,保证率80%。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平均风速2.1秒,气压为1008.4毫巴。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09.8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8.5小时,年最多为2383.8小时(1963),年最少为1617.8小时(1975),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5%,一般日照时数在1400小时以上,均能满足双季稻生长需要,属光热资源较为丰富、降水充沛,光、热、水分配较平衡地区。
降雨量及水资源: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763.5毫米,降雨量分布不匀,集中在4至6月,为823.5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5%,7至9月进入干旱少雨季节,降雨量只有387.7毫米,占年降水总量的22%。历年平均蒸发量1395.6毫米,最大为1861.8毫米(1978),最小为1075.1毫米(1954)。地表水资源丰富,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为50.24立方米,亩平占有地表水资源为7292立方米。
土壤资源:景德镇市地貌特点是:东、南西北面靠山,西面与鄱阳湖平原东面相连。境内以丘陵、岗埠地形为主,山脉与主体构造方向一致,呈东北、东南走向。地势东、北、南面较高,向中、西南倾斜,形如“簸箕”,分为中、低山区、高丘陵区、岗地平原地区四种类型。
全市土地以红壤为主,水田土质为鳝泥田和潮砂泥田。其母质为第四纪红粘土风化物,有机质为1-3%,全氮为0.1—0.15%,速效磷(PPM)3,全磷0.02%,速效钾(PPM )50—100,全钾1.0—1.5%,酸碱度(PH值)4.5—5.5。
在全市的土地总面积中,山地占41.84%,洼地占4.27%,丘陵占28.9%,平原占24.99%。除极少数不可利用外,绝大部分的土地可利用发展种养业。
全市农用耕地面积为83.5万亩,其中水田72.25万亩,旱地11.25万亩,可养殖水面为9.76万亩,其中水库7.36万亩,池塘1.64万亩,其它0.76万亩。
矿产及特产:矿藏资源中全省名列前茅的有瓷土、沙金、煤、锰、石灰石、大理石、海泡石等。其中储量之丰、品质之优,首推瓷土,虽经千余年开采,就目前已探明的储量仍可开采300余年;锰的储量也较为丰富,是全国已探明的四大锰矿之一;金、大理石、石灰石等也具有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山林资源有红豆杉、杉树、马尾松、毛竹、油茶、油桐、漆树等,并盛产山苍子、猕猴桃、橡子、金银花等野生植物和药材。
农业品种资源:全市有水稻品种30多个,蔬菜品种100多个,红薯品种10多个,花生品种10多个,大豆品种10多个,茶叶品种10多个、甘蔗以青皮果蔗为主,蚕桑等作物的品种也不少。水果有柑、桔、橙、柚、桃、李、梨等多种优质品种。野生植物有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竹、草本、水生植物和苔鲜、菌及地衣等217科788种,不少药用植物品种已引入人工栽培。禽畜主要有猪、牛、羊、兔、鸡、鸭、鹅、鸽等,其中乐平花猪、樱桃谷鸭等品种独具特色。水产主要有鲢、鳙、鲤、鲫、鳊、鲶鱼等,还有虾、蟹、螺、河蚌、蚬、鳖、蛙、珍珠等特种水产品。
二、发展良好的特色产业
景德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江西省商品粮、林业、茶叶、蚕桑和蔬菜基地。盛产稻谷、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籽、芝麻、茶叶、香菇、蔬菜等。所产“浮红”茶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目前全市优质绿茶“浮瑶仙芝”、“瑶里崖玉”、“得雨活茶”等畅销市场。所产的蔬菜销往全国各地。
粮油业 我市乐平、浮梁都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条件良好,1997年粮食总产曾达50万吨(10亿斤),后因粮价过低,粮食生产滑坡。2005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34万亩,总产49.1154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21万亩,总产46.8229万吨,薯类播种面积4.81万亩,总产1.4614万吨。油料播种面积23.3万亩,总产1.6298万吨,其中花生播种面积2.88万亩,总产0.5272万吨;油菜籽播种面积17.4万亩,总产0.9343万吨;芝麻播种面积2.69万亩,总产0.1683万吨。 2006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今年粮食生产预计可突破199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我市粮食基本自给有余,优质稻还运销浙江、福建、广东。
蔬菜业 2003年,我市乐平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目前全市蔬菜总面积达到37.37万亩,总产69.4万吨。现栽种的蔬菜品种多数从外地引进,如花椰菜、芹菜、莴笋、紫菜莒、黄秋葵等。主栽品种是辣椒、毛豆、地瓜、芹菜、藕、大白菜、萝卜、芥笋等。全市还有一些地方特色品种,如四图里的辣椒、三闾庙的韭菜、猪婆岭的苦瓜、里村和三闾庙的瓠子、银坑坞的芋头等。景德镇野生蔬菜资源也颇为丰富,而且多为农村和城市人民所喜爱,如香椿、枸杞、胡杖子、藜蒿、马兰、荠菜、蕨萁、小根蒜、紫苏、鸭跖草、藜、野菊花、野百合、野苋菜、木槿、苦菜、小山笋等。乐平有500多年的商品菜种植历史,蔡家的甜椒在明末清初就有列为贡品的记载,坎上的萝卜曾为抗美援朝作出过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乐平蔬菜形成产业化。全市每天上市蔬菜达20多万斤。生产出来的蔬菜除供应本市外,每年约有50多万吨销往上海、浙江、安徽等10多个省市100多个县市的蔬菜市场。
茶叶 2003年我市浮梁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茶叶是景德镇名产之一。早在唐代,景德镇就是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诗人白居易著名诗篇《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当时,景德镇茶叶税收占全国茶叶税收的八分之三。"浮红"茶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2005年全市茶叶面积8.13万亩,总产量2121吨,总产值6000多万元。近年培育和研制出多种名优茶,“得雨活茶”获“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称号,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国宴茶;浮梁生产的“瑶里崖玉”、“浮瑶仙芝”绿茶多次获国际、国内金奖并畅销市场;现有平阳早、乌牛早、迎霜、仙寓早、浙农113、浙农117、槠叶齐、劲峰、白毫早等10多个茶叶新品种。
其它经济作物 棉花面积受市场变化波动较大, 2005年我市棉花播种面积0.714万亩,产量467吨,我市棉花种植水平较高,如市场好仍有较大潜力。果蔗1.4万亩,主要分布在鱼山、丽阳、礼林、乐港、名口远销合肥、南京。果用瓜2.9万亩,主要分布在鹅湖、庄湾、鱼山、丽阳、众埠临港,草本药材6390亩,主要分布在黄坛、鹅湖。草莓约3330亩,主要在三龙、洪源。
水果 水果面积5.8万亩,产量6506吨,其中主要是柑桔与板栗,近年来早熟梨、杨梅发展较快,水蜜桃、奈李都有分布,总产值约1500多万元。
食用菌 浮梁香菇味香肉厚,品质优良。2005年全市食用菌总产达10248吨,其中香菇(干品)3388吨、黑木耳(干品)887吨、蘑菇(鲜品)5973吨,主要分布在浮梁县鹅湖、蛟潭、兴田、西湖等。
畜牧业 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4.9万吨,出栏肉猪等家畜55.6万头;出笼肉禽590万羽。本市的水牛是赣东北地区较好的品种,以体型大、抗变力强、拉力大而著名。乐平花猪是远近闻名的瘦肉型猪。每年都有不同数量的瘦肉型猪出售到香港市场。主要基地有昌江吕蒙的万头养猪场。近年来,养禽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全市存笼100羽以上鸡鸭规模养殖户271个,其中出笼10000羽以上的规模养禽户20多个。
水产业 200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0.3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9万亩,水库养殖面积7.3万亩,河沟养殖面积0.4万亩,稻田养殖面积0.6万亩,网箱养殖面积1500平方米,水产品总产量1.83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0.63万吨(主要是荷包红鲤、彭泽鲫、鲶鱼、黄颡鱼、鳗鲡、乌鳢、鳜鱼等)。
近年来,景德镇市农业围绕主导产业狠抓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共建立各级农产品专业市场42个,其中粮油批发市场4个,蔬菜大型批发市场4个,畜禽批发市场13个,水果批发市场2个。培育了一批农业中介组织,农村流通协会会员3000多人,民间营销组织3000多个,运销大户5000多户。乐平蔬菜市场进入中央电视台全国蔬菜信息网,促进了蔬菜销售。今年落实粮食订单80%。全市涌现农业产业化组织202个,其中江西德宇集团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有乐平蔬菜公司、浮梁茶叶公司、景市峰谷米业、浮梁粮食总公司、江西食品厂、吕蒙万头猪场6家,市级龙头企业12个。销售收超过亿元有的2家,超五万元的有26家,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初具规模的农业科技队伍
景德镇市现有农业科技人员44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47人,初级职称人员262人。在449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种植业占52.6%,畜牧业占21.6%,农机占6.9%,水产业占5.8%,农经专业占13.1%。还有一批农民技师和获绿色证书的科技型农民。景德镇市现有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科学研究所、蔬菜科学研究所、作全食用菌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每年开展了一大批科研项目,研究出了一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并多次获得各级政府的奖励,如“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推广”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抛秧大面积示范推广”获市科技二等奖和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水稻逆V型施肥技术、“水稻全程机构化生产技术”获得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绿茶生物保鲜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例如江西德宇集团根据未来食品有机、生态发展趋势,利用鄱阳湖大量天然、野生有机鳜鱼等资源为原料,采用“非冷藏超低温酶解(蛋白酶)技术”进行淡水鱼的深加工,按照有机食品标准,从生态要求到有机要求,减少淡水鱼加工对“助长剂”等化工合成添加剂的依赖,加工生产出高品质淡水鱼系列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区位优势及旅游资源
景德镇地理区位较为优越。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国家旅游热线“五山二湖”(庐山、黄山、龙虎山、三清山、九华山、千岛湖、鄱阳湖)的中心区位(均在150—200公里左右)。近年来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皖赣铁路南北纵贯穿境内,“景德镇—常山”、“景德镇—黄山—杭州—上海”高速公路,以及“九江—景德镇—衢州”的铁路正在规划中,九景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206国道景德镇北段超二级标准工程已经竣工,西通武汉约3小时车程;南到南昌、北至黄山约2—3小时车程;西至庐山1小时车程。景德镇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航线,昌江水道可直通鄱阳湖达长江。
景德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 窑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明太祖朱元璋作战时建的红塔和瑶理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源等。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在乐平市众埠镇。1997年,景德镇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研究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拟订农业开发规划并监督实施。
(2)研究拟订农业产业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组织有关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化等农业务产业的地方规章的起草工作。
(3)研究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策,调节农村经济利益关系,监督管理减轻农民负担和耕地使用权流转工作。
(4)研究制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和大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组织协调菜蓝子等工程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预测并发布农业各产业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求等农村经济信息。
(5)制订农业科技、教育、技术推广的规划;组织重点科研课题的技术攻关和重点科研成果的鉴定、推广;指导和协调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6)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和绿色食品标志工作,组织制订地方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协同有关部门制订其它产品的技术标准;负责主管农业产品和化肥、农药等有关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测、鉴定和监督管理;组织监督农业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的实施。
(7)主管动植物内外检疫(不含森林植物内检)工作和兽医管理、兽药的药政药检工作;负责市内生产农药品种的登记报审工作;负责渔政管理、渔港监督、渔船检验工作;负责屠宰场、市场检疫工作。
(8)按分工管理农业资源、农村环境保护和能源工作;指导农业资源、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依法或根据授权负责农用地、渔业水域、草场、湿地以及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参与村镇建设规划。
(9)主管农业涉外事务和国际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
(10)负责农业机械化行业管理。负责农机监理和实验鉴定,宏观指导农牧渔业机械的使用与维修管理以及渔业机械、船舶机械的生产管理。
(11)指导下属事业单位的工作及下属企业改革,监督下属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按照权限管理下属单位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工作;指导有关社会团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2)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