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农机农具
特色养殖遭遇“两难选择”
时间:2011-02-25 09:51:2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山峰

  物以稀为贵。特色养殖往往产品售价较高,不少农户靠此发了家。在淄博市周村区、淄川区、临淄区,记者采访大雁、梅花鹿、鹧鸪、鹌鹑等特色养殖户发现,市场和疫病等多重风险阻挡了农户参与特色养殖的积极性,推广特色养殖的路还很长。

  小鹧鸪造就百万富翁

  2月11日,临淄区朱台镇王营村最北头,记者走进王曰辉的鹧鸪养殖基地。两座钢结构大棚里,4000只鹧鸪叽叽喳喳好似炫耀它们一年来的功劳。

  鹧鸪肉味美营养高,鹧鸪蛋营养也很高,民间早有“一鸪顶九鸡”的说法。王曰辉说:“这都是我的宝贝疙瘩,每天产蛋1000多枚,每枚卖2元,去年卖蛋就收入70多万元,再加上鹧鸪苗、鹧鸪肉,一年收入近百万元。”

  十几年来,王曰辉把鸡、鸭、鹅养了个遍,挣了不少钱,也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眼看养鸡养鸭的越来越多,王曰辉就打起了养鹧鸪的主意,2010年春节刚过就到单县向“鹧鸪书记”丁书秦拜师取经,回来当年就发了“鹧鸪财”。

  邻近的临淄区齐都镇邵家村的王喜增发的则是“鹌鹑财”,5万多只鹌鹑,每天能产蛋1000斤左右。春节期间,前来批发鹌鹑蛋的客商和购买鹌鹑蛋礼品盒的顾客络绎不绝,每天都进账四五千元。

  淄博天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周村区南郊镇常旺村养大雁,总经理张梅介绍,去年出栏各类大雁7000只,纯收入80万元。

  两大门槛挡住特色致富路

  但凡特色养殖能人,在当地都是远近闻名,他们发家致富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成功的榜样就在身边,可农户参与特色养殖的积极性为啥不高呢?

  投资大和风险高是最大的拦路虎。

  王曰辉建两个鹧鸪大棚和先后两批鹧鸪种苗,总投资就多达26万元。淄川区罗村镇南韩村有处养鹿场,十余处鹿舍存栏80多头,一头成年鹿6000多元,总资产价值上百万元。张梅养殖大雁,去年春天新建3个大棚投资40多万元,她以老家的房产作抵押贷了30万元的款。这些启动资金对于普通农户来说,是不小的难题。

  实际上,特色养殖的技术风险也不小。张梅在泰安的一个同行,1000只斑头雁一场病下来只剩下10只。别看王曰辉有十几年养殖经验,他去年秋进了3000鹧鸪苗,超过四分之一没有养活。

  有20多年养殖经验的王喜增养鹌鹑,也是小心翼翼。他说,冬天要提温,夏天要降温,否则会影响鹌鹑产蛋量;通风相当关键,每平方米养50只,不及时通风就容易滋生细菌,严重了就会暴发疫情,“伺候不好,一批鹌鹑可就全打了水漂”。

  “规模悖论”下的艰难选择

  春节过后,王曰辉为寻求周边农户加盟,就开始在离家三十里外的村庄四处散发鹧鸪养殖明白纸。他坦言:“发展特色养殖,必须先有可靠的销路。太近了不行,跟咱自个抢市场。”

  像王曰辉这样一家一户的特色养殖一般规模较小,很难形成知名度和市场供应能力;如果扩大规模,又担心新进的养殖户多了,特色不特,砸了市场。这个“规模悖论”之下,一些养殖户陷入了艰难的选择。

  “扩不扩规模,这个问题想过无数次。最终我还是决定‘走量’,让更多的人养大雁致富。今后我只做两头,一头提供种苗,另一头回收控制市场。”张梅告诉记者。她注册公司养殖大雁,市场扩至全国,种雁发往北京、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供应能力明显不足。国家在赤峰、承德、廊坊等地筹建湿地,需要8万只大雁,她仅能接下其中1万只的订单。有了市场保障,张梅去年牵头成立山东天脉大雁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有十几户加盟合作,今年计划尽可能地向周边推广普及并提供技术指导。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